中國經濟成長模式已經進入調整階段,這正在改變亞洲的經濟秩序。改變後,各國有贏家也有輸家,而台灣則是主要贏家之一。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的經濟成長模式朝著以消費取代投資的方向改變,未來內需消費將成為推動成長的主力引擎。
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內需消費市場沒有太明顯的增長。官方數字顯示,去年中國家庭消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由2010年的34.9%,增至36.2%,僅攀升1.3個百分點。
但部分經濟學者認為,真正增幅實際上可能有10個百分點之譜。尤其是今年推出「微刺激」措施後,消費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度應已過半。
中國調整成長模式的影響是跨越國界的,因此也有贏家與輸家之分。在台灣方面,因為對中國出口已從原料或基本財相關投資,轉向消費品,所以顯然是一大贏家。
今年6月,台灣對中出口訂單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15%;與投資相關的工具機,台灣對中出口自2012年來,則已下降超過20%。
在其他國家方面,中國對紐西蘭乳製品有旺盛需求,中國女性也已成為南韓樂天網購的最大外國消費者(購買商品以美妝產品為主)。
但在所有消費品中,香港珠寶業卻成為意外輸家,今年以來銷售暴跌40%,一大原因是中國打擊貪腐。
至於原物料產國,則無意外多是輸家。例如中國需求趨緩早已導致澳洲礦業景氣低迷,將澳洲失業率推到6%的10年來高點,鐵礦砂對中出口量也下滑至21個月新低。
(新聞來源:《經濟學人》,林佳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