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凱悅飯店地下三樓,隨時可以感受到節約能源的氣氛。幾十步一張的手繪海報,提醒員工「節省每一分錢的能源」;員工餐廳門口的看板,記錄著當日的能源消耗量,超過目標用紅色表示,達成目標用藍色;桌上、牆上、天花板上,更不時可見高效率省電燈具。
開幕還不到三年,凱悅在電力管理上已逐漸成熟。今年,內政部辦理「建築節約能源優良設計作品甄選」,凱悅即獲專家推薦,入選參加評比。
凱悅的省能、省電,從建築物的設計階段就已開始。
十年前,當建築物的省能觀念剛在國內萌芽,法規尚未成形時,新加坡業主即要求依照新加坡的標準,做省能的設計。曾經參與設計的沈祖海建築師事務所執行經理馮台生回想當時,記憶猶深:「新加坡規定建築物外牆每平方公尺,只能透過四十五瓦的熱量,而台灣只要能領到建築執照,怎麼蓋都可以。」
而當時也正是玻璃帷幕大樓蔚然風行的時候,這種輕量建築一向有「能源殺手」之稱,太陽光的熱能可以輕易透入,不易外散。為了阻隔外界的熱量,沈祖海的設計小組便在鋁製窗櫺,加上隔熱裝置,玻璃也選用造價較高的絕緣玻璃,甚至將外牆加厚,犧牲帷幕大樓的輕便。
建築物的空間規畫也是如此。在不影響建築意象的前提下,設計小組在日照較足的東、西向,一律用小面窗,陽光無法直射的北向,才使用大面窗;趨涼避熱,和省能的觀念不謀而合。
建築物內部的空調設計,是省能的另一個重點。在一般辦公大樓,空調大約要用掉一半的電力;為了提高空調的使用效率,設計小組選用了一套能夠回收廢熱、自動調整冰水和風量的空調系統,照明和機電設備,也經由自動化的中央監控系統,集中監控。
但完成硬體架構,省能的工作只算做了一半,要將效果完全發揮或做進一步提升,還得靠平時的營運和管理。
以空調為例,雖然空調系統可感測環境的變化,自動調整冰水和風量,但溫度究竟要調到多高?機組何時開關?如何排列組合?都要由人來設定,才能達到最合理的使用狀況。最近,凱悅的工務部就重新設定大廳的冷氣,每開四十五分鐘,關閉十五分鐘,省下二0%的電力。
凱悅的照明系統也曾歷經一番調整。按照原始的設計,凱悅在公共區域和外牆的照明,原本由中央監控,按時自動開關;有感於中央監控的彈性不夠,凱悅便另外將走道和機房獨立出來,加裝光電開關或感應開關;人走進時,燈才自動開啟;離開時,燈即自動關閉,隨時機動作業。針對燈具本身,凱悅還一舉換裝兩千個省電燈泡,每天省下一千多度的電力。
用得少,還要用得巧,是凱悅管理電力的哲學。根據中技社能源技術服務中心的測量,凱悅的空調主機每噸只耗用0.七瓩的電力,比一般大樓足足少了三0%,「機器效率相對而言比較高,」工務部負責空調的工程師張德民得意地說。
沒有終點的事業
但永續經營,使設備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更重要的是日常的維護和保養,凱悅在這方面,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面對八百七十二間客房、數十種餐飲娛樂的大格局,凱悅工務部先選出八百台重要機器,將電源、電流、型號、規格等有關資料,輸入電腦,再根據機器類型,畫分保養項目,輪流進行每月、每季、每半年和每年的保養。
為了讓資訊以最顯著的方式呈現,工務部還特別製作一套電子看板,以時間為縱軸,八百台機器為橫軸,將一整年的保養計畫,直接展開在走道兩側的牆上。去年,這項名為「計畫式預防維修(Planned Preventive Maintenance)」的創舉,就曾為工程部奪得國際凱悅的「年度最傑出工程部門獎」。
凱悅還有一項「改善」的秘密武器,向節約能源、降低成本的目標,做不定點的出擊。去年三月,為了在維持既有品質的大原則下,降低飯店的營運成本,凱悅成立了一個由各部門推派代表參加的委員會,不定期進行腦力激盪,想出一些省能、省成本的點子,到目前為止,已召開過四次會議,提出十餘項的改善案。
或許對凱悅來說,追求電力、各種資源的最有效利用,不只是沒有風險的投資,也是一項沒有終點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