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熱風扇軸承」是電腦處理器與顯示晶片能有效散熱的重要元件,精微軸承全球所需半數來自利元成。這項難得的成就,全因創辦人陳木聰孤注一擲的技術轉型決心。
科技產品每一次的「劃時代」演進,都讓現代生活的「小確幸」大步提升。但對置身關聯產業鏈的廠商而言,產品的世代交替,卻是轉型升級的大考驗。
電風扇產業因產品利潤降低造成風扇廠外移、CD音響逐步取代卡式錄音機,看似完全獨立的兩件產業新聞,卻讓1998年創立的利元成遭受衝擊,因為利元成初創時期的核心業務,正是生產家用電扇及錄音帶卡帶使用的轉動軸承。原本穩定的事業,由於消費性電子技術創新,轉瞬淪為夕陽產業,因此轉型升級便成為唯一的求生選項。
結果,利元成憑藉自身技術優勢與決心轉型成功;過程中所建構的技術創新模式,很值得正在尋求轉型升級的製造業借鏡參考。
利元成成功轉型關鍵 1
回應產業趨勢 不作「me too」
利元成總經理及創辦人陳木聰,面對產業趨勢轉向、思考下一步經營策略時,他猛然想起草創時的往事。
當時掃描器是當紅產品,以致掃描器馬達與滑動鍵專用軸承的生產廠商,也連帶呈現一片榮景。那時利元成甫由傳統家電軸承零件生產試圖轉型切入3C產品零件供應鏈,沒想到產品報價被客戶嫌貴:「3個月前,業內1個軸承要花8塊錢購買,現在已經降到8毛錢。」這句話有如當頭棒喝,「大家都會做的東西,我沒有競爭優勢。」陳木聰深覺市場區隔的必要,產品「不一樣」,才有機會勝出。
這個「不一樣」的產品,就是「微小粉末冶金軸承」。相較利元成原先一般尺寸粉末冶金產品的成本高、體積大,微小粉末冶金軸承相對具有材料成本低、體積小、精密度高的優點,符合3C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因此陳木聰有意轉型生產微小粉末冶金軸承。
但也並非毫無缺點,當時散熱風扇業界對於用粉末冶金軸承取代慣用的滾珠軸承,「不耐用」的刻版印象是最大致命傷,以致市場需求成長緩慢,連帶降低上下游廠商的合作意願;加上有別於傳統粉末冶金零件,微小粉末冶金軸承是全新領域,利元成得從頭摸索,因此股東們對於轉型也有疑慮,唯獨陳木聰有信心,「我覺得可以做到。」
利元成成功轉型關鍵2
發揮技術優勢 找到新藍海
很顯然,能否順利轉型的關鍵是「技術」,陳木聰早期任職研究機構的人脈與經驗,此刻全都派上了用場。
當廠商不願意配合研發微小軸承需用的潤滑油時,就立刻從中科院搬來救兵,共同研發油品;軸承部分則與工研院及金屬中心協力;又透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品質轉型創新輔導,並申請SBIR研發聯盟等計畫資源協助,進行軸承電化學加工製程創新應用。與法人研究機構的密切合作,奠定利元成「技術導向」的轉型基礎。
除了進行產品開發,更與客戶端合作進行產品測試,以確認新研發的微小粉末冶金軸承符合所需。轉型過程最可貴的收穫,是利元成能夠完成技術開發單位、上下游供應商與客戶的整合鏈結,將三者串連為自家獨有的技術創新模式與後盾,彼此的緊密合作促使效益可持續複製。
最先展現的效益,是利元成以末端軸承供應商的身分,參與了包括超薄筆電(ultra book)或LED照明散熱風扇軸承在內的多項新產品開發。總能較同業搶先一步,做「不一樣」的產品,讓利元成航向新藍海。
利元成成功轉型關鍵3
多元研發 加大成長動能
如今利元成的微小軸承體積隨所搭載3C產品的發展而愈趨小巧,精度與壽命也不斷提升。利元成曾將產品送到國際PC大廠測試,結果證實可耐用8萬小時,足足是傳統粉末冶金軸承耐用時數的4倍,風扇噪音也有效降低,顯示轉型後的技術水準大為提升,已非吳下阿蒙。
產品優勢最終會化為公司的業績表現,利元成已拿下國內電腦散熱風扇微小軸承市場的過半市占率。領先的技術吸引國際級散熱模組大廠競相合作,先後成為利元成協力夥伴或客戶。
多元化產品研發,則是下階段發展重點,利元成近來已積極展開數位相機自動對焦馬達軸承,以及車用電腦散熱風扇軸承的研發,堅持取得技術創新能力的領先,造就了利元成的成功轉型,未來,創新研發將成為利元成永續經營的關鍵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