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第一屆上路發生不少爭議,新竹有位媽媽因女兒沒考上第一志願跳樓,有位台北爸爸因不滿小孩只考上附中、結果把兒子的變形金剛蒐藏品丟到樓下,有一堆家長因孩子高分低就甚至落榜,正展開一連串的抗議。
這些爭議的核心,是社會對明星學校的迷思,不談其他學校,如果只看成績有實力進入總排名前三志願的學生,長久以來,學生能進哪一志願,社會就辨識他們為幾級的學生。
然而,第一屆十二年國教學生的分發結果,打破了所謂優秀的順序,戳破前三志願的迷思。
在選填志願時,父母及學生都很清楚地得到一個訊息:作文沒有六級分,千萬別填前三志願。也就是說,作文,成為辨識學生「優不優秀」的關鍵標準。一個作文不到六級分的學生,被視為無法進入建中北一女等前三志願。但是,學科能力好的學生,作文不一定強;反之,作文能力好的學生,學科不一定強。學科與作文,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制度,定義了孩子優不優秀,換一種制度,就變另一種結果。這種的「優秀」定義,其實自相矛盾,卻蠱惑許多家長的情緒,甚至嚴重要要為此跳樓、毀掉孩子心愛玩具。
加上,由於志願序填選時資訊不透明,大家亂填的結果,出現成績差的上比較好的學校,成績好得上比較差的學校的不公平結果,也打亂了過去學校的排序。
一免放榜後,一群家長從南到北串連抗議,6月21日在立院抗議,24日到台北市議會向應曉薇議員陳情,應曉薇25日找來本次受害的學生及家長舉行記者會。這些父母對應曉薇的陳情,集中在高分低就:「某某人可以上附中卻掉到中正」「我女兒可以上中山卻掉到中崙」「師大附中一免報到後出現31個缺額」「某某人的兒子只是亂填,竟上建中」。
他們認為孩子的優秀程度,沒有被合理鑑識,十分悲痛。
明星學校的迷思,扭曲了整個教育、操控著學生及家長的情緒、窄化了社會對人才的觀點,是問題核心中的核心。第一屆十二年國教,說明了明星學校定義上有其矛盾之處,從學生、家長到社會,不妨重新思考這件事。
再退一萬步想,不應是只有前三志願的學生叫優秀,謝淑薇在網球女雙拿下世界第一,吳寶春在麵包製作拿到世界第一,高雄餐旅大學助理教授陳千浩技術轉移釀製的后里金香葡萄酒拿到巴黎世界酒類競賽冠軍,這些成就真正出類拔粹,甚至影響巨大,對台灣的貢獻絕對高於一個從名校畢業在台積電領數百萬年薪的工程師。
十二年國教的目的,不就是要學生就近就學、適性適所,不要所有人都去擠明星學校?這個改革跨出一個重要步伐,但正引發多種爭議。
只要明星學校的迷思不打破,台灣的教育問題就沒有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