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妥協的心

林志恆
user

林志恆

1992-07-15

瀏覽數 17,050+

不妥協的心
 

本文出自 1992 / 8月號雜誌 教育,下一代會更好?

宜蘭市有條渭水路,它是紀念抗日政治家--蔣渭水。

從日據時代蔣渭水組織臺灣第一個反對黨--臺灣民眾黨,到光復後國民政府來臺,宜蘭一直是反對陣營的重鎮。

一個西北雨午後,在宜蘭市中山公園裡,一群老人正閒談國家政事。當問起印象最深刻的政治人物,他們毫不遲疑地搶著回答:省議會五虎將之一的郭雨新、美麗島事件中的林義雄、立法院「模範生」黃煌雄、「青天縣長」陳定南,以及曾為省議會黨外鐵三角的現任縣長游錫 。

這些政治人物共有的特徵是:相當活躍的反對派健將。有人因此將這種現象歸諸於--他們都流著蘭陽人傳統叛逆的血液。

宜蘭人並不認同外界所加諸的叛逆指控,他們更願意相信,這些政治人物承襲了開蘭以來拓荒者的不妥協精神。

不服輸的性格

一七九六年,吳沙開啟了漢人的蘭陽開拓史。他們自組武力,獨力抗「番」,並和惡劣的自然環境搏鬥。當其他地方接受中央政府有計畫的開發時,宜蘭卻自治了十五年。比起西部,它晚了一百五十年,才設廳立府。一八一一年以前,宜蘭是「獨立」的。

在複雜的歷史、地理及人文因素的交互影響下,使宜蘭發展出異於其他縣市的政治風格。

這種風格表現在政治人物身上,是一種拓荒者不服輸的堅持;而百姓對於政治人物,則是典型農村最基本的要求--廉潔、操守上不容許有瑕疵。宜蘭出身的財政部次長賴英照認為,宜蘭人判斷政治人物的標準是:「誰做得好,就支持誰!」

在野勢力能在宜蘭孕育,自然與這種性格有關,而這種性格的養成,則來自歷史人物的傳承。

有「臺灣孫中山」之稱的蔣渭水,是位領導「倡民權、爭平等」的非武裝抗日運動政治家。歷史再往前推,清朝開蘭進士楊士芳,重操守、講氣節,他曾領銜倡議為「清廷叛逆」鄭成功立廟。臺灣割讓給日本後,他又主張建岳飛廟,以「還我河山」。

「叛逆英雄」輩出

儘管有人懷疑歷史人物對後世的影響性,但關心政治的地方人士相信,他們的精神,已經內化到後代宜蘭人的性格裡。宜蘭縣史館籌備處工作人員潘寶珠研究宜蘭史發現,宜蘭之所以成為「黨外重鎮」,與反對人士長期以來舉足輕重,扮演地方領導角色,有密切關連。

臺灣光復後,地方士紳郭雨新的崛起,是一大關鍵。

當年在國民黨不足額提名的「禮讓」下,郭雨新從臺灣省臨時參議會開始,二十餘年間都穩占宜蘭縣省議員兩席中的一席。他名列「省議會五虎將」,有「小鋼炮」稱號。

每逢過年,他會分送農民曆給民眾,老一輩的宜蘭人還記得「春牛圖的郭雨新」。若以今日理想政治人物的標準來評斷郭雨新,可能並無明顯政績,但在宜蘭百姓的心中,他正是他們要求的典型 清廉、不為私利。他原有極大的資產,但投身政治後,直到過世,並未留給兒女。而他「堅守黨外陣營」,「不妥協於國民黨」的精神,更被黨外後輩奉為圭臬。

長久以來,郭雨新在宜蘭百姓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無形中也造成一種事實--黨外比國民黨好。

接下來林義雄、游錫 、劉守成,先後繼承了省議員一脈的香火,而黃煌雄、陳定南在立委及縣長任內的表現,也都今人印象深刻。陳定南和游錫 都將這樣的成果歸於「黨外先賢的餘蔭及感召」。所謂「傳賢不傳子」,已被宜蘭黨外引為最高的政治風範。

不成文的政治規範

多次參與輔選工作的民進黨員田秋堇相信,地方領袖留下的政治風範,已成為宜蘭得天獨厚的文化資產。它就像「標竿」,規範著黨外後輩的一言一行,「要做壞也很難。」

與黨外相比,國民黨在宜蘭相形失色。事實上,和其他縣市一樣,國民黨在宜蘭仍握有絕大多數的政治資源。除縣長寶座「淪陷」了十一年,立委、國代、省議員兩黨平分秋色外,其餘如縣議員、鄉鎮長,幾乎被國民黨囊括。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陳定南分析,規模較小的選舉,金錢、派系、人情易介入,國民黨員人數也超過民進黨數十倍,國民黨自然占優勢。

但縣長、立委、省議員等大選區選舉,則往往考驗宜蘭選民的政治智慧。宜蘭縣國民黨部副主委張軍堂承認,過去部分國民黨政治人物表現不如黨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亦不佳;以宜蘭人「固執」的個性,「政治人物一旦被認定品格上有瑕疵,就會被全盤否定。」

賴英照回憶幼年時,宜蘭天災多,建設落後,每年儲蓄盈餘都用來應付一年一度的颱風季節,「那時沒有那個單位伸出援手,感覺不到政府的存在。」

儘管國民黨屢次選戰失利,但舉凡當選的黨員,也多具有宜蘭人認同的性格。林義雄認為講話守信用、做事態度認真的政治人物,在宜蘭政壇才能站得起來。他從黨外看國民黨,「表現起來都有基本的信用度。」前縣長盧鑽祥、陳進東,至今仍是宜蘭人津津樂道的政治人物。

務實精神

宜蘭人的性格除影響兩黨勢力在宜蘭的消長外,也表現在其他政治場合。

蘭陽多雨,使長年足不出戶的宜蘭人養成相當內斂的個性,凡事很難激動得起來。

宜蘭縣史館籌備處總幹事周家安回憶,每次選舉,台上候選人講得慷慨激昂,台下選民的反應卻出奇冷靜,迥異於中南部火辣辣的選舉文化。如果從選民反應來判斷選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除內斂的個性,宜蘭的政治也有一股濃濃的鄉土意識。

前噶瑪蘭雜誌主編沈秀華曾參與反六輕運動;她發現運動的本質,是激起宜蘭人對鄉土的認同;運動的方式是政治性的,就像選戰一樣,透過傳單、演講及政治人物的個人魅力,來帶動群眾;至於環保意識,反而微乎其微。

民國七十年,陳定南競選縣長,他的老家三星鄉幾乎全面動員。一位地方人士相信這是基於鄉土情感, 鄉土意識的進一步發揮,則是展現無比的團結力;他們願意團結合作,只因為愛自己的故鄉。

當民進黨在其他縣市鬧分裂時,宜蘭縣的黨員則始終團結如一。儘管從當年省議會的一脈相傳,到今天多了縣長、立委而一分為三,關心內情的人士也瞭解有陳、黃、游、劉等派的存在,但田秋堇表示,去年國代選舉,黃玲娜、陳金德都是沒錢、沒勢、地方人脈很弱的新人,一旦被集體推出來,就沒人有異議。

在國民黨方面,儘管有所謂陳、盧、羅許的勢力畫分,但各派系之間均能維持均衡狀態。以擁有博愛醫院的羅許派為例,副院長許國文七十八年立委選舉為了黨內和諧而退出,他自己也以「和」來自我期許。

政治人物與百姓之間相互信賴、相互欣賞的畫面,也不斷在蘭陽平原上重演著。

兩黨在蛻變

宜蘭縣民長久以來被中央忽視所產生的自卑,總希望從政治人物的強力施政中贏回自尊。宜蘭人相信,陳定南民國七十年主政以來,是讓宜蘭改觀的關鍵。

周家安認為,陳定南給了觀念上的啟發:「宜蘭人可以自立,可以有自己的作法。」

宜蘭正在蛻變,但屬於黨外的政治資源也在變。

地方人士李石虎形容早期黨外是血濃於水的革命情感,彼此之間有一種「水滸式」的交情,但激情過後要靜下來思考。

國民黨逐漸開放後,過去支持黨外的好奇、刺激,也慢慢沉澱。國民黨握有多數資源,可以作承諾,但民進黨不能。「如果沒有完善的公共政策,拿什麼爭取選票?奮鬥目標又在那裡?」李石虎擔心。

宜蘭的確有它獨特之處,宜蘭人對政治人物的嚴格要求,值得學習;而這塊國民黨大意失了的「荊州」似乎告訴當政者,唯有保持純淨的政治,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支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