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每個殺人犯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三個步驟,教你修復自己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4-06-22

瀏覽數 85,500+

每個殺人犯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如果你來自一個雙親離異、父親車禍早逝,哥哥有智能障礙,只有阿嬤勉力養家,總是餓肚子的貧窮家庭,你是加倍力爭上游,還是乾脆放棄人生?

出身如此的張同學,選擇前者,剛剛才從台中某科技大學財金系畢業,同時考取7間研究所,手上還握有44張證照!

這一則週末的勵志新聞,儘管篇幅不大,卻發人深省。

是的,如果沒有對照後來發展,光看出身,你覺得張同學和捷運殺人案的鄭捷,誰比較可能覺得社會對不起他,然後有藉口傷害別人?

鄭捷的殺人動機,至今令人費疑猜,因為他出生自父母健在的小康家庭,一路沒遭受過重大傷痛,說得出來的挫折只是「被退學」「被暗戀對象拒絕」,連輔導的師長都因為他「太正常」,而沒有認真看待他可能殺人的檢舉通報。

但最後,看起來沒有犯罪動機的他,殺人了。

沒有一個孩子注定會犯錯,因為犯不犯錯不在於他的出身,而在於他怎麼決定自己的人生。同樣地,挫折也沒有大或小的差別,看起來再小的挫折,只要它沒辦法被撫平,就可能讓一個人走向毀滅。

每一個殺人犯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但反過來說,每一個人都受過傷,為何不是人人都變成殺人犯?

差別就在於「復原力」(resilience),一個人可以從傷痛中復原的能力!

1970年代,有位學者艾米.維納(Emmy Werner)研究一群夏威夷的高危機孩子。發現這些孩子雖然來自貧窮、高壓力、父母酗酒的失能家庭,但卻不是每個孩子長大後都變壞。有沒有變壞的差別是,這些孩子有沒有機會經由協助,發現自己具有的「自我保護因子」!

遠見陪你智慧行,閱讀有禮送好箱

這些保護因子,代表的正是自我復原的能力。而「復原力」,就含括了「正向思考的態度」「能與親人維持好關係」「跟社會互動良好」或是「好的幽默感」等正向特質。

許多輔導專家都指出,如果能挖掘出上述潛能,並且加以運用,可讓一個孩子得以自我保護,從黑暗走向光明。

所以,與其當一個直升機父母,盤旋在孩子四周,想隨時跳下來為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認清現實,教他在跌倒之後怎麼為自己擦藥。同樣地,你自己心裡那個受傷的孩子,也需要你勤於上藥。

知名潛能整合專家盧蘇偉,曾在他的著作《復原力》中,指出他讓高關懷少年「復原」,有三個步驟:「修復情緒的缺口」「調整自我的想法」「踏出嘗試的腳步」。

也就是,首先要承認負面情緒的產生,這樣才會意識到要去修復它;第二,調整自我想法,也包括對挫折重新定義,例如考試考不好,與其說「自己程度很差」,不如想著「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空間」;第三,再怎樣也要試著踏出第一步,有勇氣改變,事情才會有轉機。

自我修復,就好像生病和病毒對抗一樣,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有時候你看似佔上風,下一刻就被病毒攻城掠地。盧蘇偉在輔導的實務中,總是會在每回合的檢討過後,重新為下一階段設定主題,個案也就一步一步更接近復原。

如此,不放棄,人會贏回健康,復原了的心靈也終有另一番領悟。

鄭捷在犯案之前,有人發現他的心靈需要維修嗎?或許有人發現,或許他自己知道,但沒有人採取行動。

預防下一個鄭捷,不是再多派幾個捷運警察,而是我們承認人生中有這麼多的創痛,我們需要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好好復原。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