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炳發從政大企管研究所畢業後,全力攀爬事業的金字塔。但在過於勞累,大病一場後,不禁懷疑:「把命賠給工作是否就是自己所追求的?」
他毅然辭掉耐斯公司副總經理的職位,做個能自己支配時間的行銷顧問和專欄作家。
林懷民從小喜愛舞蹈,本來以為舞只能跳著玩的,在經過政大四年新聞教育赴美後,卻轉進了舞蹈系。由於對舞蹈難以忘情,回國後不畏艱巨地創辦了「雲門舞集」,現任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
楊憲宏卻是從別的領域投入新聞行列的例子。他出身醫生世家,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考進並不感興趣的牙醫系。畢業後幾經思量,他認為「自己的前途還是應由自己決定」。目前他是聯合報新聞供應中心副主任。
在這個社會中,能像前面三位那麼自覺、有勇氣、有能力去改變原狀,實現自我的人並不多見,「多數人都不清楚自己在追求什麼,」一位社會學者提出他的看法。
以大學生為例,根據政大學生輔導中心主任楊極東前年調查顯示,有五○%的同學覺得生活缺乏目標。對人生方向有具體看法的,「恐怕不超過一○%」,交大管理科學系主任毛治國說。
人生目標模糊
就算有方向,也相當模糊。一位輔大圖館系學生表示,她希望將來從事文化服務工作,但對文化服務的內涵卻說不出所以然。她取笑自己的理想是個「空殼子」。
毛治國的觀察是:一般人在三十歲之前的想法都是浮動的。台大工商管理系教授徐木蘭也認為,「通常要到三十五歲才能確定人生目標」,而一輩子摸不清方向的亦大有人在。
有些人坦承從未想過這類「傷腦筋」的問題;部份人說曾經想過,但未得到解答。一位公務員則皺著眉頭表示,「平平安安、不愁吃穿就好了,想那麼多幹什麼?」
也有些人不是沒有夢想,因現實際遇難以實現。一位有「女強人」之稱的雜誌總編輯便「大爆冷門」地表示,她最嚮往「生一堆孩子,戴鑽戒、搓麻將的日子,」無奈婚姻曾不如意,她把全付心力投注在工作上,如今責任、面子,還有經濟壓力使她「已成過河卒子」。
一生套在模式裏
整體而言,多數人的一生有如套在模式裏,台大社會系教授葉啟政指出,這套標準模式是:升學、就業、結婚、生子、買房子汽車,送孩子去學藝和兒童英語,甚至送出國成為小留學生......。
「模式背後一股主要支配力量就是功利主義,」葉啟政說。
科技文明及資本主義興起後,大家益發相信「人定可以勝天」,社會更充滿了商業氣息。都市化的結果,更使得許多陌生人聚集一處,人際關係頻繁但淺薄,必須靠具體事物以認定、維繫。在這種環境下,「界定個人成就便取決於他掌握多少社會共同認定的條件,」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曾昭旭指出這些條件是:「名聲、財富、權力、地位、知識、美貌、健康、愛情。」
這些正是一般人所追求的。一位貿易公司負責人的座右銘是:小時候比身體,「誰壯就把別人打倒」;求學時比功課,「誰的成績好就是優秀」;就業時比金錢、地位,「誰的錢多、地位高,就是強者」;退休後比健康,「誰活得久,就是贏家」。四十五歲、事業有成的他,目前正致力於養生之道。
隨波逐流趕時髦
多數人跟著潮流走,把尊嚴與價值寄託於外在條件上,愈有名利權位,儀表愈出眾,身體愈健康,愈能得到異性的青睞,就表示愈成功。「別人怎麼做,跟著做,那就對了,」一位影劇圈人士形容自己「行動總在思考之前」。
「短視、近利、隨波逐流,」一位新聞記者一語道破國人的生活方式。
追逐時髦的熱潮從青少年時代便已展開。他們在校內爭成績,在校外跳舞、看MTV、做流行裝扮、飆車,「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多半都回答:『不知道』,或『因為別人都這樣』,民族國中教學組長胡家祥說。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股熱潮會隨年齡增長而消逝,曾昭旭卻擔心:現象或許會消失,心態卻會延續。「少年時靠爭取師長喜愛、同儕認同肯定自己,成年後就拿名、利滿足心理需求,」他說。
根據大人物雜誌(已停刊)在前年的調查顯示,台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是年輕人最羨慕的偶像。他在去年也當選統領雜誌讀者心目中最有魅力的企業家,充份反映出國人對成功的敬佩與嚮往。
固然有人生性淡泊,但在這個競爭激烈、充滿物質誘惑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很難不互相較勁。「眼看同班同學生財有道,不到幾年洋房、汽車都有了,怎能不設法迎頭趕上?」一位跑經濟的記者因而炒股票。
飽暖思淫慾
「他能,我為什麼不能」的心態甚至使人不惜鋌而走險,犯罪率連連上升,手段也日趨暴烈。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統計,從民國三十五年到七十四年,全台灣的搶奪強盜案由十五件增至二千五百零一件;恐嚇及擄人勒索由零增至一千七百一十四件。
「古人是饑寒起盜心,現代人則是飽暖思淫慾,」一位基督教傳教士不勝唏噓。大學女生愛慕虛榮,投入色情行業賺取外快,更令許多人士感慨:世風日下。而「大家樂」的熱潮,更反映出一般人的「發財夢」。
除了賺錢之外,陞遷也是多數人嚮往的,因為「通常職位愈高,待遇愈好,也愈受尊重。」行銷顧問詹炳發說。然而高職位畢竟有限,有心者便得費力去爭取,有的憑能力,有的靠關係,有的索性自行創業。
「自己賺錢自己花,又不必看別人的臉色,」一家貿易公司的老闆兼工友坐在五坪大的辦公室內大發高論。「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理,使國內中小企業比例超過九五%。
會賺錢,邦不懂如何花錢,於走出現了國人儲蓄率高居世界第一,也花錢如水的兩極現象。把XO當汽水喝,在亞熱帶氣候區買貂皮大衣,「素來以純僕聞名的中國老百姓,突然變得奢侈也來,」專欄作家漢寶德說。
餐廳、地下舞廳、酒廊、馬殺雞理髮廳、色情秀大張旗鼓,則顯示大眾娛樂日趨感官化。為了「解悶」,一位航空公司職員下班後常呼朋引伴去喝酒、唱卡拉OK或打麻將。
這也是個重視「包裝」的時代,電視、電影上「俊男美女」的風潮不僅讓觀眾大飽眼福,也使大家比過去更重視「外表」。於是各種美容、減肥中心、韻律舞蹈社、健身房應運而生,舶來名牌服飾也成了名望權勢的標幟。
現代男女擇偶,更容易「以貌取人」,「因為儀表出眾、出手闊綽,表示有錢又有品味,自然格外吸引人,」專欄作家葉曼說。
婚外情普遍發生
這種心態使許多年輕人對愛情充滿幻想,以為自己可以找到十全十美的伴侶,過若只羨鴛鴦的生活。曾昭旭指出,言情電影、小說更助長了現代人的「愛情夢」。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煙雨濛濛」收視率曾高達五○%,就是一個例子。
美滿的婚姻仍是眾人嚮往的,但從婚外情的越來越普遍也反映出:婚姻顯然不能滿足許多人對情愛的需求。
一位已婚的牙醫坦承他常和女病患約會,但他更發誓,絕無意拋棄和他同甘共苦的妻子。「我只是想開扇窗,偶爾出去透透氣而已,」他帶著無辜的表情說。根據專家調查,外遇已成為離婚的主因,而台灣的離婚率正緩慢增加中,由民國四十年的○.五%升至七十四年的一.一一%。
即使在追求知識上,現代人也顯現了「速成和效益」的功利。作家馬叔禮指出,為了速成,看書挑容易讀的,像武俠小說、通俗的雜誌;為了效益,只讀和本行有關的實用書籍,「會去讀那些精緻、有思想、啟發性作品的人,實在太少,」他感歎。
「台灣就像個大而淺的盤子,」台大教授葉啟政形容。
他指出,三十多年來政府積極發展工商科技,固已獲致成效,但相形之下,人文科學被冷落。結果「大眾荷包滿了,精神卻很空虛」。
經常思索各種人生問題的曾昭旭解釋這種現象:中國近代在動盪和貧窮中渡過,許多人有物質匱乏和不安全感,而台灣生存仍受中共威脅,「為了填補心理的欠缺,以及準備不時之需,對金錢也就格外看重。」
也有人認為教育是造成現象的根源。「偏重記憶,不重思考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以為凡事都有標準答案,一旦碰到陌生或複雜的問題往往不知所措,只好盲目跟從,」交大教授毛治國說。
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傳統價值體系崩裂,新的又尚未建立,使得許多人「價值觀混淆」,造成極大的困擾,「就像騎驢過河的父子,怎麼做都不對勁,」毛治國說。
舉例來說,在靜態、單純的農業社會中,對事物常採兩分法:君子與小人、好人與壞人。可是到了動態、複雜的工商社會,這種非黑即白的價值觀念往往就行不通了。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傍徨,常令人有迷失方向之感,有些人甚至以為傳統和現代是對立的,因而閉口不談傳統,「那會讓人覺得你很迂腐、落伍,」一位飯店公關人員以為。
恙羊迷途難喚回
更有人指出這個社會,缺乏宗教精神的指引,是使「羔羊迷途」的原因。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瞿海源說,目前大約七○%的國人崇拜的是媽祖、關公、十八王公等多神信仰,這種信仰既沒有教義,也不修行,目的只為現世牟利祈福。「只關心今生過得好不好,不在乎死後是否上天堂,」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說。
「許多人內心缺乏一種自覺的力量,以致成為成功、財富、儀表、愛情的奴隸,」另一位大學教授表示。
曾昭旭進一步指出,成功、財富、美貌、愛情當然都有其意義,但關鍵在於:是經過思考、反省而去追求,還是僅想藉此滿足虛榮心。如果只是盲目追逐,「這夢想就會像肥皂泡一樣,遠觀很美麗,一碰就破滅,」得不到感到挫折,得到後很快就厭倦,永遠得不到滿足。
「何況成功往往須付出極大的代價,」一位心理學家指出,很多事業有成的人須長時間及在巨大壓力下工作,很少有休閒娛樂及與家人相處的機會。成功的人也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包括焦慮、抑鬱、失眠、酗酒、食慾不振、心律不整,以及官能性胃疾、眼疾、頭痛等。
流行下的犧牲品
追逐時髦的結果,使某些人也成為流行價值下的犧牲品。
留學是目前時髦的潮流,但一位經濟學者懷疑,無論大、小留學生,有多少在異鄉求學真能勝任愉快,材盡其用,「大部份無非庸庸碌碌、寄人籬下罷了。」
在這樣一個價值混淆、功利為主的社會,如何尋求「精神獨立」?多位學者專家一致指出:教育是根本。師大教育心地系教授黃堅厚以為,尤其要加強「那些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法則,例如忠信仁義等亙古不變的傳統德行」。但是「必須和現實生活結合,重新予以闡釋,而非八股式的宣傳,才能深入人心、解人疑惑」,專欄作家葉曼說。
經濟學者孫震更主張,社會應創造「多元的價值觀」,和「平凡的人生觀」,不見得每個人都要做大官、立大業,「這樣年輕人才會按志趣和能力,選擇自己喜愛,又為社會所肯定的工作,」他說。
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傳統到現代的路上,「從為了傳宗接代變成因愛情而結合,是現代婚姻的一大勝利,」葉曼指出,但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既想獨佔對方,又想保有愛情,而愛情又非一成不變,「這是現代婚姻的最大困境。」
有智慧的人因此懂得不「求全責備」,而且擇偶除了客觀條件外,還要多瞭解對方的內涵,及彼此個性是否相合,因為很多例子顯示,「嫁給有錢人不一定幸福,而娶了有錢的太太也許節省十年奮鬥的光陰,也可能賠上一輩子的尊嚴,」葉曼說。
最重要的是要想想:「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
你快樂嗎?
胡茵夢(演員)
過去我和一般人一樣,在事業和情感上找寄託,但發現世事變化無常,這些終非「究竟」。後來我藉由宗教的修持,包括打坐、持咒、觀想,找到了「永恒」,那是一種不受外在現象影響的內心境界,使我比以前有信心、也快樂多了。
孫越(演員)
我是個基督徒,自然能從信仰中得到平安和喜樂,這股力量促使我去關懷許多事,包括中國的前途問題。我常思索,但尚未理出頭緒。只希望藉由自身的努力,例如投入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不斷為創造較好的明天而努力。
辜振甫(台灣水泥公司董事長)
我是快樂的,因為自己很幸運,在各方面都還有若干收穫。不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常自我惕勵,除了珍惜已得到的,還要不斷自我超越,以提升奉獻的層次,希望能對社會更有頁獻。
曾昭旭(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
我認為快樂是忠於當下的自己,不受過去與未來的干擾與束縛,因為人生本來就真實地存在,毋須追求。但由於修養不夠,偶爾也會冒出些雜念,比如看到別人有錢、有學問或風度翩翩時,會有點羨慕,但這些都不會成為我真正的目標。
趙耀東(經建會主任委員)
我從不在乎地位高低,重要的是有沒有achievement,就算做個茶房,也要做好。回憶幾十年來,比較得意的,是在中鋼那段日子,至於在經濟部長和經建會主委任內的表現,我很不滿意。何況我已七十歲,也該退休了。
趙少康(立法委員)
我以為快樂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感覺:做想做的事,並全力以赴,不必把成敗看得太嚴重,重要的是去enjoy事情的過程,我一直這樣期許自己。因此可以說「我還蠻快樂的」。
蘇瑞屏(北市教育局研究員)
我不是不重視家庭,但如果事業順利,我會比較快樂。不做美術館館長以後,我六進六出醫院,輕了七公斤,朋友都說我「清秀」多了。但有什麼辦法呢?又不能拿家人出氣,痛苦只有自己消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