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國開發海洋能源 正式開啟全球競爭

創新工作室
user

創新工作室

2014-04-25

瀏覽數 15,400+

中國開發海洋能源 正式開啟全球競爭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正揭開另一場能源大戰,這次是以世界上最多的未開發資源──海洋,為重要的測試基地。其中,中國企業使用國外的技術支援,以達快速擴展,將可能升高中國與西方的競爭關係。

歐盟已有三種開發海洋能源的技術:「海底風車」是利用漲退潮發電,「表面浮體發電」則依賴海浪動能發電,另外還有一套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系統。中國現在也要踏入這個領域,而美國企業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打算加入中國的計畫,也已開始測試器材、儀器。

中國目前獲得支持的方案,稱為動態潮汐發電大壩,採用彎曲的葉片渦輪,以確保海底生物可以安全通過。如果方案可行,將提供2.5座核能電廠的發電量,花費300億美元,投資者還包含荷蘭政府以及8間丹麥公司。北京官方也提供33億美元進行可行性研究。研究顯示,在中國、韓國還有歐洲海岸線上的淺水區,都是適合的地點,但距離動工至少還需10年。

海洋發電仍然比現行的發電方式昂貴許多,現在在中國測試的相關技術有些也證明不夠實際。自2010年起,北京政府在海洋能源開發上花了近1億6000萬美元,而歐洲整體在過去七年內,私部門投資金額約8億2500萬美元,美國能源部門則支持太平洋沿岸包括智利、澳洲的相關開發研究。

然而,業界普遍認為中國在此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洛克希德‧馬丁和華彬集團合作,建造全球第一個海水溫差發電站,但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成本將遠高於核能發電,卻低於風力發電。這項合資計畫的副總裁丹‧海勒表示,如果要建造容量是10倍大的公用發電設備,不論經濟或技術層面,都是可行的。

專家預估,東西兩方的的海洋能源研究合作,最後可能會演變為激烈競爭,重演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戲碼。歐盟委員會也在今年初發表的戰略報告中提到,外國企業將加入這潛藏數百億美元的市場,並展開競爭,歐盟各成員國的政府應互相合作扶持,創造歐洲共榮。

《華爾街日報》分析,隨著中國加入戰局,海洋發電也將早一步在全球能源領域中占據重要位置。

(新聞來源:《華爾街日報》,林芳宇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