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英國復甦的秘訣:借外力壯大自己!

重返「大英帝國」的榮耀,從「改革開放」開始!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4-04-22

瀏覽數 23,150+

英國復甦的秘訣:借外力壯大自己!
 

4月號英國專題推出後,很多人都說:「這篇報導對現在的台灣,實在太有對比性了!」甚至問:「你們是為了挺服貿才弄出這個題目嗎?」

事實上,遠見團隊赴英採訪,是2月底到3月初那兩週,發想原因是探究英國如何成為歐洲近來復甦力道最強的國家?跟服貿沒什麼關係。

當學運人士攻佔立法院的3月18日,英國文章大多完成了。好玩的是,文中提及的英國開放情形,的確對台灣極有對照性。不同的是,人家選擇大膽開放、冒險搶進,我們卻在遲疑、猶豫、甚至懷抱著恐懼。

不過,台灣人不必太過氣餒,英國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開放的。事實上,他們也曾經歷過憂鬱、閉塞的幾十年,經過沈痛教訓後,才決心以開放重返「大英帝國」的榮耀。

自從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靠著無堅不摧的海軍與商船橫行全球。他們是全球最早的已開發國家,包括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全球化貿易等潮流,都從英國開始。

但風光300多年後,兩次世界大戰後,宣告英國交出世界霸主的權杖,不但看著殖民地美國躍居全球首強,連德國、法國等歐洲鄰居,國力也不斷超越自己,使過去一向自負的英國,舉國陷入沈重的憂鬱感。

不少人愛聽的英國流行樂,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很多留學生都說英國歌最適合下雨天聽,「因為聽來好悲傷!」

不過,幾十年的鬱卒跟反省後,進入1980年代,在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帶領下,暮氣沉沉的英國展開一系列改革,包括公營事業民營化、開放金融管制、友善招商等政策,都從那時開始。

在英國待了快20年的永豐金證券總經理李瑞蘭觀察,英國奉行「小政府主義」,擅長以「quasi-official」模式,推出半官半民的獨立機構,用民間資源來提高政策效率,強調政府與民間是「夥伴」關係,不必互相對立、箝制。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政府沒錢,何不活用外部資源?今天的英國,堪稱全球最歡迎外資與高技術移民的國家,不斷借用外力壯大自己。

截至2012年,英國已簽約或招商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夥關係)案件,已累積近800件,總投資額超過665億英鎊,大舉吸引民間與外資參與公共工程或特許事業。除了房地產,包括油、氣、水、電、交通設施,通通都開放。一位台僑比喻,「英國人骨子裡就是名商人!」為了商機跟利益,沒有什麼不能丟的包袱。

換句話說,在「開放」這件事上,英國已經練習30多年,累積了豐富的後端管制與副作用處理經驗。而台灣才剛來到「該不該開放」的起點,不必每件事都覺得不如人。

可惜,現在台灣除了得花時間找共識之外,最大的負面因子是,時間並不站在我們這邊。為了重返榮耀,英國人願意冒險往前衝,回頭看台灣,我們還要在原地打轉多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