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積極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從去年2月至今年2月之短短13個月,銀行業整體的人民幣存款高達2471億元人民幣(約1.2兆台幣),迅速累積人民幣資金池。與之同時,產生一個現象:中國銀行台北分行(中銀台北)僅有一家分行,其資產在今年1月居然髙達1兆台幣,與中銀台北同時間設分行的建設銀行在台資產,僅是中銀台北的7%。
中銀台北以一家分行達到破兆元台幣的規模,到底是多凸顯的現況?相對本國銀行業有40家,中銀台北居然資產領先25家本國銀行業;但其是2012年7月才開業,直到2013年下半年才迅速累積資產,營運約僅一年半餘、僅有一家分行。中銀台北分行的資產,介於台新銀行與上海儲蓄銀行之間。本文要強調的是台新銀行已經成立20餘年、2002年併購大安銀行、分行數約百家,而上海儲蓄銀行1954年在台復業、經營已經60年與分行數68家。
由於我國銀行業奮力以較高利率吸收存款,由於嚴重缺乏投資運管道下,轉存中銀台北成為主要管道。中銀台北以接近存款一年4%利率吸收我國銀行業的人民幣轉存款,而再打回大陸放款與運用,賺取超過3%以上的利差。由於中銀台北所提供之存款利率,優於台灣的人民幣放款利率與投資所得,估計我國銀行業吸收的人民幣存款有「八成」是轉存中銀台北,以上就是目前台灣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大概寫照。
政府有瞭解上述的現象,除了發展人民幣債券、基金、保險、結構型商品之外,亦鼓勵台商利用人民幣作為跨境貿易結算,期望擴展人民幣貿易融資與相關匯率、利率商品交易。然而前者人民幣相關理財商品額度,合計為207.7億人民幣,不到人民幣存款的10%。而後者的實際現象是台灣以人民幣貿易結算之比重仍低,我國央行認為其可能原因是廠商習慣美元計價的商業模式,而台商以香港為人民幣資金調度中心,及人民幣貿易結算多在香港。
從以上台灣之人民幣業務發展,判斷人民幣存款戶大部分是基於存款利率較高、單邊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預期。大陸人民銀行長周小川建議台灣在推動人民幣業務時,「適當地掌握一下節奏,穩步發展就比較牢靠,不出毛病,如果太著急的話,有時候沒有太大把握。」以今年三月底人民幣相對美元匯率而言,已經貶值回到去年四月水準,若考量匯率兌換與相關成本,人民幣存款絕大部分是不伐算的。而從最近半年從事匯率衍生性商品押人民幣升值者,則面臨大額虧損。最近政府認為銀行不應對中小企業主大量行銷非避險性外匯衍生性商品,等於鼓勵中小企業主去對賭匯率。
目前政府得要好好理理如何發展台灣的離岸人民幣市場。雖然政府積極與香港、倫敦合作,增加台灣人民幣的出路,但是如此下去,台灣變成別人的人民幣零售市場,亦即變成香港、倫敦的下手,降低市場的主體性。因此,當務之急是統整政府、清算行、銀行業之力,共同討論如何將台商人民幣貿易結算與籌資業務,從香港拉回台灣人民幣平台。只要在大陸有採購、代工合作廠商,就可利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而有降低過去美元報價的成本、快速取得外銷退稅。並進而有各種貿易融資服務,協助合作廠商取得人民幣資金,降低自己的成本。同時亦可依需求而有與匯率、利率商品交易。更進一步,將此金融服務模式推廣至産業價值鏈之外國廠商,增加人民幣的實際需求、擴大參與者的多元性,這才是具主體性之人民幣市場根本。
(本文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