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滾滾的立委選戰中,職業團體立委選舉一向偏僻冷門。今年,這種冷熱懸殊的現象將不復見,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種聲音:誰再來為職業團體講話?
職業團體選舉制度取消後,為延續政治生命,現任十八位職業團體立委,多數轉戰區域。有的問政風格急遽翻轉,質詢內容遠遠跳脫特定團體格局;有的頻頻向區域選民打招呼,問政內容在地方建設猛打轉;有的已經開始在地方布樁,基礎單位是鄰里,而不是特定職業。有人因而擔心,不再有中央民意代表真實而深入的關心農、勞、漁民的需求。
職業團體票源仍看好
儘管如此,現任職業團體立委仍然將原來基礎視為最佳票源。教育團體立委蔡璧煌,捨棄故鄉彰化,而選擇公教人員多的北市南區;同一區裡,有出身郵政系統的葛雨琴,因為這裡有廣大的郵政、電信票源;彰化、臺南、高雄等農業大縣,則有農民團體立委許福曜、蘇火燈、吳海源及戴振耀;教育團體立委陳哲男選擇六五0位教師為競選班底,他認為動員教育界比找鄰里長作樁腳效果好;工業團體立委張世良更認為,彰化已不再是過去的農業縣,他發現每個家庭中至少一人從事工商活動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八十;另外,工業團體代表謝來發工廠在苗栗,商業團體張平沼倉儲事業在臺中,也都遷就事業體所在而擇定新戰場。
種種跡象顯示,多數欲連任的立委,仍然力求與其原屬職業團體相結合。
「教育是我的根,無論如何還是要回到那裡,」蔡璧煌無法捨棄他長久經營的基礎。
陳哲男形容這種現象為「水就低,火就燥」;以農業縣臺南為例,如果臺南選出的立委不關心農業問題,必遭農民唾棄。
代表勞工界的「六朝元老」謝深山,不論是回花蓮參選,或是接受提名為全國不分區代表,「我永遠扮演一個勞工維護者角色。」
蘇火燈更斬釘截鐵,「只關心農業問題,其餘不清楚也不過問。」
儘管每位職團立委信誓旦旦,一旦當選,絕不會遠離他原來的群眾基礎,他們仍是職業團體的最佳代言人,但是關切此一問題的人士,卻充滿憂心。
目前職業團體代表分別是勞工、農民、漁民、教育、商業及工業六大類,有人擔心,屬於弱勢的農、勞、漁民,在現有的選舉文化下,將難以脫穎而出。
誰來為職業團體講話?
勞、農、漁民無論在財力或地方勢力,都遠不及工商業來得強勢,選舉時不具競爭力,能保障多少名額,值得懷疑。
事實証明,去年國大代表選舉,除農民團體有組織綿密的農會支持,而有多人上榜外,其餘真正具有勞工及漁民身分的,則幾乎全軍覆沒。
分屬勞工、漁民團體的葛雨琴和羅傳進,有同樣的憂慮:「弱勢團體在財務上多半沒有競選能力,怎麼選?」羅傳進在面對尖美建設、燁興、華榮等大企業集團欲推舉人參邀的威脅下,顯得有些猶豫。
他擔心以後如果漁民政策沒人講話,漁民與其他產業的差距會愈拉愈大,在缺乏充分照顧下,漁民只好鋌而走險,走向非法。
謝深山擔憂,未來在立法院為他們講話的人勢必微乎其微,以目前勞資的依存關係,一旦他們的代言人互有消漲,強弱勢差距,將更形懸殊。
除現任立委,一般民間職業團體也有反彈聲音。
彰化縣農會總幹事張正義不平地說:「政府想取消就取消,從沒徵求過我們的意見。」他不知以後農業政策、農民福利要靠誰爭取?
由於政策已成定局,部分職業團體選民因而將寄望轉向全國不分區代表。
只是有人看到國大代表的表現,不禁搖頭,深怕立委會像國代一樣屈服於黨意,而犧牲掉團體的利益。有人更懷疑,全國不分區代表沒有選票壓力,對民眾權益能有多少保障?陳哲男認為,不分區代表與選民脫節,「即使黨部願意給我,我也不會接受。」
縱使有人對不分區代表的功能持保留態度,但多數職業團體仍希望能藉此爭取參政的空間。臺灣省漁會總幹事廖清鏗期許,至少要有自己團體產生的代表,在立法院裡占有一定發言席次,為自己業別爭取福利。
用選票爭取權益
西方民主國家已不再施行職業團體選舉制度,因為團體的訴求和意念,已經融入一般區域民意代表。商業團體立委王令麟表示,當一個國家民主不夠開放時,需要保障各種弱勢團體,使他們能充分表達意見,但是當社會進步到某種程度,人民自會思考、判斷,取消職業團體是潮流,擋不住的。
「但是,臺灣的政治文化尚未成熟,」葛雨琴認為,取消職業團體後,所有相關問題應該轉由全體民代共同來關懷,而一般立委都未體認到這一點。以關係七百萬人的勞工保險條例來說,「有多少代表真的仔細去關心?」短期內,她實在無法樂觀。
而一般職業團體選民,並未因為自己權益可能受損而覺醒。
七十八年立委選舉,近一百八十萬職業團體選民中,只有四成五投給職團類,其餘全改投區域。除工、農、漁會幹部外,一般民眾並未因取消職團選舉,而感切身相關。
同樣情形,以工會為例,與勞工有較直接關連的工會法、勞基法、勞資關係法,如果影響及勞工權益,工會可能代為反映。但是對於整個國家高層制度,基層工會團體看不到,也無從瞭解,立法院如果沒有足夠的立委加以關懷,則將是勞工最大的損失。
身為全國總工會理事長,謝深山已開始在各地重大集會及刊物上,灌輸勞工朋友,未來立法院的變局,對他們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要求工會幹部,積極在各縣市尋找值得支持的人,「展現我們的團結力,以彌補弱勢的不足。」
葛雨琴呼籲勞工們要積極地參與行動,今天如果是利益團體,就不要怕表現利益團體的角色,以選票的壓力,主動要求民代替他們說話,如果只是坐在那裡,等待救援,那就真的是無助的一群了。
專業立委成主流
去年郵資調整,立委一片反對聲音,後來各縣市工會發動會員請求區域立委支持,結果立刻見效。「民主政治就是要將各種聲音表達出來,然後在合議制的議會裡取得平衡,」葛雨琴認為弱勢團體也能有強勢作為。
取消職業團體立委後,未來立法院勢必要走向專業分工,問政品質才能提升,代表各種團體的聲音也才能獲得保障。
陳哲男認為走向專業能彌補以往職業團體立委所發揮的功能:「過去在審議法案時,具專業素養的委員往往給其他人上了一課。」有這樣的代表出來主導,才能為其團體爭取權益。
王令麟相信立法院的專業性會慢慢建立起來,唯有具專業素養的立法委員,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立法院生存。
不論弱勢團體能否因此覺醒,發揮團結力,或是立法院的專業性能不能建立起來,取消職業團體立委選舉或許是一種學習,使民主政治能走得更穩健、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