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軟的經濟成長率,讓金磚四國,變成脆弱五國。「BRICS」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後來加上的南非,由美國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歐尼爾提出。但根據各國最近的表現,摩根士丹利分析師進一步提出「脆弱五國」的概念,包含巴西、印度、南非、土耳其和印尼,後兩者甚至面臨經濟崩解的威脅。
2013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僅有8%,印度也從10%的高點降到少於5%,巴西更是只剩3%,雖然這些數字仍高於歐盟等地區國家,但卻不再令人驚艷。德國《明鏡周刊》針對這些現象提出疑問:這只是腳步放緩,還是結束了?
印度、南非和土耳其,前後祭出利率調升的政策,希望降低外資撤離,預防高通膨導致幣值崩解。去年五月,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預告QE退場,終止新興國家的美夢,第一波外資,開始撤離新興市場。半年後,聯準會QE退場正式上路,第二波撤離潮湧現,《明鏡》周刊形容,絕對不小於一場海嘯的規模。這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極度危險,尤其是進口大於出口的國家如巴西、印度,這其中的貿易逆差必須靠外資補足。
不僅血淋淋的數字需要政府關注,從北京到新德里再到里約,新中產階級的自我意識提升,在各地發起各種示威運動,他們要求更高的薪水和權益,同時,也訴求「好的治理」。
但金磚四國領導者和西方國家有一個一致的擔憂:中國經濟崩解。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體,在五年內他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中國仍有無數的挑戰在前方等候,尤其是「下一步」的發展。「世界工廠」的稱號,現在成為中國的負擔,這些棄農從工的勞動者,開始要求更高的薪水、健保和補助。而中國人民幣的固定匯率,也已經到了極限,如果中國要踏入下一個階段,就必須接納西方的模式。
金磚四國的瓦解,將直接影響地球上40%的人口,間接也對西方國家造成顯著影響,BASF和西門子等公司,大部分的獲利來自遠東國家;福斯在中國賣的車比在德國還多。
歐尼爾去年四月離開高盛,轉到BBC拍攝「社會正義」紀錄片,他相信世界經濟在富與貧之間有一道深深的鴻溝,但他認為,現在仍在可重新分配財富的階段,歐尼爾也開始把焦點轉向墨西哥、奈及利亞等國。
(新聞來源:德國《明鏡周刊》,林芳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