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家庭計畫不能老玩下去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2-04-15

瀏覽數 14,850+

家庭計畫不能老玩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5月號雜誌 第071期遠見雜誌

問:請先談談台灣目前人口結構的特色是什麼?

答:目前的特色是在人口結構上中間凸出,底部縮小;也就是青壯年(二十到四十五歲)人口較多,嬰兒數量則持續減少,而且看不出有回升跡象。

現在的生育率已經低於替換水準,一對夫妻生不到兩個孩子;依此趨勢,即使將來生育率不變,嬰兒數一樣會減少,因為生孩子的人已經一代比一代少了。

那麼人口會少到什麼程度呢?這有好幾種說法。一個說法是全台灣的生育率降到跟台北市一樣;而台北市的生育率跟義大利差不多,已經是世界最低的水準(總生育率千分之一.二左右)。

我們的經驗是,台北的生育情況比台灣快十年;十年後,如果全省生育率降到跟台北一樣,然後維持不變,死亡率也保持現在的水準的話,那麼台灣會在一百年後,損失一千萬人口。

這是學術界在假設各種情況,又無外力干擾下,出現的結果。當然,一百年內是不是有其他因素影響,誰也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人口結構,是衰退型的生育率。

問:台灣生育率衰退的速度,與其他國家比起來如何?

答:日本的生育率比台灣略低,但他們衰退的歷程很長,大概是一九00年後開始,台灣則始於一九五一年。

再看英國,他們是在一七五0年,死亡率開始降低,壽命開始延長;台灣則從一九二一年開始有這種現象。然而,英國歷經二百年,人民壽命才達到八十五歲的水準,台灣只用七十多年,就已達到七十五歲了。這呈現開發中國家人口上另一個特色--愈晚開發的國家,人口的變化愈快,通常是死亡率、生育率下跌的速度快過先進國家。

大家都認為死亡率降低,是社會福祉,卻忘了它的壞處就是造成人口成長。事實上,台灣過去人口成長的主因是死亡率降低,而不是小孩生太多。因為死亡率下降得太快,整個社會調適不過來,要付很高的代價。而我們整整花了二十年,才瞭解這點。

家庭計畫不能再玩下去

總之,台灣人口結構已出現老化的初期癥兆,只是水準還很低,未到已開發國家的地步。目前台灣的老年人,在總人口占七%,而德國已高達一四、一五%之間。

可是因為台灣人口轉型的速度比日本快,而日本轉型的速度又是先進國家中第一名,可以想見,台灣很快就會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這個危機,就是死亡率快速下降。

問:但一般國家都已把降低死亡率作為生活素質指標之一……

答:對,我不是說那不對;而是不應該抓錯原因,以為人口成長是因為生育率高,結果大力壓抑生育,發動家庭計畫,鼓勵節育;短短二十年,生育率幾乎減半,這使老化速度變得很快。

現在該做的是釐清人口政策。台灣的家庭計畫,標榜為世界第一,七五%的婦女一生中曾用過家庭計畫節育,表示它已經成功,可以功成身退了,該做別的事。不能像頑童一樣,以為噴水在別人身上很好玩,就一直玩下去。

如果要繼續玩下去,就要瞭解家庭計畫對人口結構造成的後果。

問:這牽涉到兩個問題,第一是到底代價是什麼?第二,政府目前的人口政策是什麼?不是聽說政府有意不再鼓勵節育了嗎?

答:後果就是,凸出的青壯年漸漸一年年老去,而進人青壯年的人口卻一年比一年少,人口結構變成倒金字塔型。人老了就會倚賴別人,需要別人照顧。三十年後開始退休的一批人會發現,沒有人可以照顧他們。既然現在一對夫妻生不到兩個,他們老了可能才發現,有個女兒嫁出去了,或者一個兒子也「嫁」出去了。人口老化的結果,就會在我們這一代應驗。

老年人不但對錢財需求甚多,對人力的需求也很高,可見子女的負擔有多大。而社會也不過就是所有家庭的組合,家庭負擔換算成社會負擔,就變成社會問題,用來支援老人的社會資源,可能也不足。

我們曾經做過各種計算,屆時退休金的財源會是個大問題。事實上,有些政府單位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正在修改退休金給付辦法,他們想改成儲蓄的方法。

這個方法聽起來好聽,但問題很多。其中最難對抗的就是通貨膨脹,因為儲蓄是長期投資,物價上漲,就可能吃掉你一生的儲蓄。你可以想像,四十年前一個月不到兩千塊薪水的儲蓄,一點用都沒有。

第二個是總體經濟面的問題。一個國家要把這麼大一筆錢存在那裡不動;這麼大一筆資金,若由政府管理運用,會管得好嗎?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當然,政府也可以叫民間的公司來管,但台灣企業的一個特色就是今天開明天倒。鴻源吸收的錢,大部分都是軍公教的退休金或儲蓄準備退休用的,可見民間游資已經沒有出路,何況政府想規定公教人員為退休而儲蓄,要怎麼用呢?

所以有這種想法的人,大概就是沒有好好分析別人的經驗。

另一個想法是完全不儲蓄,由年輕人付稅來負擔老人生活,這就是社會安全制度。

人口老化負擔重

這個制度其實蠻理想的,唯一的問題是,人口老化的速度愈大愈快,年輕人負擔愈重。

有人說這沒問題,因為生產力會提高,足以負擔;但他們忘記,老年人的退休金,也會像薪水一樣隨物價指數而調高。即使沒有這一點,老年人愈來愈多,不會像美國一樣形成政治力量,修改法律嗎?

所以純粹靠稅務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代價還是很高。目前歐、美社會安全制度面臨財政崩潰危機,原因就在此,他們當初設計這套制度時,完全沒有想到人口結構的影響會這麼大。

由於歐美實行這套安全制度已幾十年,改不過來,他們目前能做的,就是減少給付,提高稅率;可是這只能解決短期問題,不能長期避免。因此美國在一九八三年通過一個法案,把退休年齡從六十五歲延後到六十七歲,就是想靠死亡率幫忙,減少付出金額。

這個新政策在一九八七年實施,的確使政府的社會安全基金有不少盈餘,令人振奮;但因為財政情況不好,已被挪走他用。你可以想像,如果台灣實施類似政策,有這麼一大筆錢在那裡,以我們政客的水準,能忍受那筆錢放在那裡不動用嗎?那麼將來要拿什麼錢來給付老年退休金?

再談談目前的人口政策。五年前人口政策委員會就開始討論人口問題,建議擬定不再鼓勵節育的目標,希望生育率起碼提升到替換水準,但送進行政院,又被一些稀奇古怪的理由駁回。

有一次李登輝總統私下與幾位學者談話時說,台灣人口老化不會是問題,因為社會雖然需要多負擔老人的生活,但小孩子的倚賴人數逐年下降,所以剛好抵消。

但他忽略好幾個問題,難道人口學者是笨蛋,這麼簡單的加減都不會嗎?

事實上,我們算過,未來台灣社會的依賴比會大幅提高。因為嬰兒減少的程度已經到了谷底,不太可能再降,再下去,就是一對夫妻生不到一個子女,我們根本不敢想像那種情況。所以我們不認為幼年依賴比還有大幅下降的空間。

另外,孩子一出生就納入幼年依賴比的計算,是眼前就看得到的,但人老還有一段時間,所以老年依賴比的發展,會比幼年依賴比的發展慢。目前台灣的情況是,幼年依賴比正趨向穩定,而老年依賴比卻正在急速上升中。這是每個人口學者都會做的計算,而李總統竟然不瞭解這點。

新的人口政策遭遇到的阻力,都是這種「超重量級」的。另外一個反對意見來自經建會。

他們典型的說法是台灣的人口已經這麼多,使得環境品質低落。聽起來也很有道理,我也不想爭論,問題是人口密度要多少,環境品質才會好,也沒有定論。

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孟加拉,第二是台灣,兩者的生活品質相差何其多。你知道排名第三的是誰嗎?是荷蘭,而你能說台灣跟荷蘭的生活品質只差一名嗎?所以人口密度對生活品質,並不是絕對負相關。說台灣因為人口密度高影響生活品質,根本是睜眼說瞎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但這些我都沒什麼好爭論的,也不想爭論,我要說的重點是,新人口政策的目標,不在增加生育率,而是維持人口的零成長;沒有人說要增加人口。當然,現在調整生育率,會使終極人口稍多,但這過程是經過許多計算的模型而討論、折衷各方意見後所得的結果。設法在未來二十年內,提高生育率到替換水準(一對夫妻平均生兩個)。

但坦白說,我們人口政策委員會在設定這個目標時,心裡根本是悲觀的,因為生育率不是自來水,你要開就開,要關就關;要大就大,要小就小。現代女性的價值觀、生活型態已經變了,不可能多生,所以你即使想努力都做不到。

人口老化引來另一個問題,是勞動力缺乏。我聽到最荒謬的意見,就是引進大陸勞工。但基於安全、管理困難、社會問題來考量,台灣這麼小,能吸收多少大陸勞工?

做個政治人物要有政治眼光,起碼把後果看清楚一點。德國這麼大,國力那麼強,吸收五百萬個土耳其勞工,都已問題重重,只是它撐得住。台灣有多少條件談引進外勞?我們連砂石車都管不了,何況是非法外籍勞工?如果沒有,最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行政院駁回新人口政策的理由,就是要我們把國際移民的因素考慮進去。我在一次會議上就公開說,這簡直開玩笑。一九八四年我提要討論國際人口遷徙,大家哄堂大笑,就沒了,彷彿有什麼忌諱;現在一夕之間,又要我們考量,我們根本沒辦法,行政院要放多少人進來,我們怎麼知道?怎麼可以拿這些稀奇古怪的理由來駁回?

人口問題變化多端

問:政府反對的真正理由是什麼?

答:可能就是不喜歡,或者覺得台灣人口太多,會陸沈,或者認為人口老化根本不是問題。

其實對我來說,這研究只是我的學術興趣;通不通過,我根本不在乎。反正我只對我的論文負責,我要說的話都在論文中說了。至於政治責任,就要這些人去負。他們不要以為他們活不到那一天,以為問題還很久;台灣人口問題轉變的速度,遠超過他們的想像,他們會活著挨罵,到時,我就是一個見證。

(李慧菊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