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安和路上,一棟十二層住宅大廈,家家戶戶半圓形的陽台,襯著中庭裡一棵椰子樹,頗有熱帶的風情。它看起來只是普通的大樓,但幾乎少有人知道,經過設計的半圓形陽台,可降低室溫,為用戶減少開冷氣的機會,夏季時每個月可節省一二%的電力。
這只是個小例子。節電,在台灣是剛起步而又沒有聲音的事業;許多有效的簡易節電方式,都還未普及。
最近三年,政府用於推廣節約能源的預算,每年約一億元,台電的節約用電推廣經費約三億元,經濟部用於節電技術的研發經費為四億元。比較起六年國建編列的電源開發總預算七千一百億元,台灣在節約用電上的投資,真是小巫見大巫。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執行秘書易洪庭表示,經濟部投注了相當多的工夫在節電的宣導與技術開發,只是成果大部分表現在產業界,較不為大眾所知。
在能委會的手頭上,有全國能源大用戶的名單約三千八百多戶,「只要掌握了這些用戶,幾乎就等於掌握了台灣八0%的電力。」一位官員認為。
只是,一切還在起步,目前真正在業界應用的只有汽電共生和儲冰式空調兩種。
三年前,士林紙業透過中國技術服務中心能源服務團的協助,規畫出自己的汽電共生系統。現在,廠內的高壓蒸氣發電完後,形成的低壓蒸氣恰可循環供給製紙機使用,不僅能源沒有浪費,電源也幾乎可以自給自足。
而產業規模龐大的台塑,實施汽電共生後,每年甚且可以賣二至三億元的電給台電公司。
開發省電空閒
易洪庭表示,現在國內汽電共生產生的電量,已佔台電總裝置量的百分之八,估計四年後可再增加一百四十四萬瓩。
至於儲冰式空調,利用夜間價格較便宜的電力儲冰,於白天供應冷氣,在新蓋的辦公大樓、旅館如台北世貿大樓、凱悅飯店、中央大學興建中的圖書館等,已經愈來愈普遍。
中國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游燦榮以自己的經驗指出:中技中心的服務隊單單幫助五家企業裝置儲冰空調,就可轉移全國尖峰空調用電的百分之一,足見其潛力之大。
游燦榮表示,台灣各行各業都還有相當大的省能空間,如果所有的產業都達到應有的標準,省下的電可以高達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
對建築物節電頗有研究的中山大學教授楊冠雄也指出:國內沒有建築物能源管理法,大量電力因而浪費。他說:「特別是到處可見的玻璃帷幕大樓,原本是寒帶國家為了吸熱而設計的,用到台灣來,都使我們每年空調用電增加了三0%以上。」他認為國內的商用建築物,只要加強管理,還有相當大的省電空間。
高高聳立於中山國道旁,綠色的長榮貨運大樓,經過「外遮陽」的設計,每年可為該公司省下一成以上的電力。
然而,台灣節電的戰場雖很大,兵丁卻十分的少。
中技中心主任王文伯表示,該中心的空調服務隊,原本一年打算做四十個個案,但第一年就有五十六個申請案,幾乎超出人力的負荷。易洪庭指出,能源管理牽連廣大,需要整合各部會,許多國家早已有「能源部」,但在台灣還是個次級單位,在執行上的確少了把勁。
錢少、人少、權少,當蓋電廠的聲音遠遠高過節電,要期待台灣能做到如日本一般普遍節約能源,恐怕還要好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