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處理市政問題,有些和地方人士的利益會衝突;市長比較南投縣和高雄市,是否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處?
答:坦白講,在高雄,我花在溝通觀念上的時間蠻多的,很多複雜的問題,要促成一個人和的環境才能推動。
例如興建焚化爐,設在那裡,那裡的人就反對,我們看中三個地點,現在乾脆三地並取,很公平。這個案子是我八十一年度最大的難題,搞不好會引起很多反彈,但如果不做,將來垃圾沒地方去,不能怕難。
問:你處理這類爭議性問題,是否有些處理的原則和技巧?
答:某些事情在還沒有定論之前,我會廣徵民意,做民意測驗、跟地方人士溝通,總體分析後戶交由主管機關研判,一旦形成定論,我的立場非常堅定。
例如為了處理中洲污水處理廠氯氣外洩事件,我跟居民面對面協調八次,他們要求按人頭賠償,我堅持不肯。政府不能當凱子。
問:蘇南成市長離開高雄前,說過這裡「排外」,你怎麼做人和,避免施政阻力?
答:第一,我把施政透明化,沒有任何掩蓋。例如,我開放都委會讓記者參加。
第二,我不帶任何私人。我單槍匹馬到高雄,不會形成親信與內部員工對立,或被人標籤什麼幫。
第三,我為高雄利益敢向中央據理力爭,像解決自來水問題,爭取港市合一。
另外,我與基層接觸,沒有任何官架、距離,與大家打成一片。
這樣做,完全和在南投做民選縣長時一樣。相信我在南投能成功,在高雄一樣不會受到排斥。
不做溫室花朵
問:但是高雄地方派系複雜,牽扯到人家既得利益,你怎麼處理呢?
答:這個難免啦,所以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人都有苦惱。
但大體上,苦少樂多,或克服一些苦惱,不斷歷練。既然不做溫室的花朵,而願意做曠野裡的大樹,就要不畏風雨,不能說風要來了、雨要來了,我就不做樹了。
我的人生觀很簡單:心中有愛,無欲則剛,開誠佈公,樂觀奮鬥。
問:不少議員對你的評價是;建立了人和的環境,但仍看不出屬於你任內的具體政績。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答:議員要施政績效很顯著地突顯出來,這是很自然的心理,這種要求也是一項鞭策鼓勵。可是也要讓他們瞭解,一個政府不可能在短短一年十個月時間,把很多路做好,把體育館、自來水、捷運統統做好。至少,我們跨出了步子,像自來水,我們汰換水管、增加淨水廠設施、改善水源。
一年十個月的時間,第一年(七十九年六月起)是執行前任市長編的預算;後半年多才是執行我自己的預算。我總不能把前任市長編列預算該做的都不做,拿來做我想做的事。
即便是我自己編的預算,也有很多是延續性的,我能不延續嗎?
退一步來講,如果我做南投縣長不是八年,而是一年十個月,也看不出那麼多政績。
所以我一再堅持,最好院轄市長趕快開放民選,民選市長就有一確定任期,在任期當中做某些必要規畫,有把握四年完成什麼,讓該突顯的政績突顯。可是,不是民選市長,只能把握每一天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