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率高,誰都認得內政部長吳伯雄;誰都知道他下一個目標--「即使台灣省只剩下阿里山」,還是要競選省長。
二十八歲步入政壇,他的仕途順遂。他曾是最年輕的省議員(民國五十七年,二十八歲);最年輕的縣長(民國六十一年,三十三歲);最年輕的部長(民國七十三年第一次入主內政部時,四十五歲)。
但他等待的省主席位子遲遲坐不上。由於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省與中央行政範圍絕大部分重疊,省主席不能單以地方首長看待,而是比部長更具政治地位。早在六、七年前,吳伯雄首次擔任內政部長起,根據本省籍政治人物的仕途脈絡,和吳伯雄的能力、潛力,就常傳出他的下一步是入主中興新村。
直到七十九年層決定人事佈局前,民意測驗仍看好他。決定連戰出任後,吳伯雄當時接受煤體採訪也表示,據他了解省長職位「在一個月前應該還是我。」
等待不如主動爭取。最快二、三年後,省長民選已是大勢所趨,吳伯雄認為「有機會競選不應迴避」。
七十九年高層人事底定後,他堅辭台北市長就政務委員,開始積極表達競選省長意願。他在民主基金會辦的演講中慨言:「今後發展趨勢,黨的力量由下而上,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要放棄官派市長,而投入漫長艱苦的民選省長。」贏得全場掌聲久久不散。
朋友常笑他,對政治的狂熱像得了「大頭病」。他家世顯赫,財力雄厚,不當官、接掌幾個家族企業,大可生活無虞。
但周遭的人觀察,他兩次下台,表面雖自由享受,心裡卻不能適應。
民國六十九年,吳伯雄因煙酒漲價風波辭去公賣局長職位,朋友希望他赴美進修,但他轉了一圈又回台,因為不願意離開台灣政壇太久。
面子愈來愈大
前年他辭台北市長任政務委員,去拜訪他的記者認為他「很願意跟記者談,看得出來非常寂寞。」但他不是讓自己閒著的政務委員,那年行政院給他審查很多重要法案的機會,他也不斷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宗教活動。
多年來,各種對閣員、縣市長滿意度或聲望的民意調查顯示,吳伯雄幾乎總是第一。笑稱自己「不知道頭禿,只是面子愈來愈大」的吳伯雄,口才機智幽默,在民眾心目中的確具政治魅力,面子夠大。
而對內政部官員來說,看來輕鬆的吳伯雄,可不是輕鬆的人。他凡事要求完美,常把「零缺點」掛在口邊。有位內政部記者形容,吳伯雄重回內政部,「部裡像上緊了發條,人人都「動」起來,」比起對待部屬親切溫和的前任部長許水德,吳伯雄在部裡形象一絲不苟,凡事責全,「更讓官員感到直接的壓力」。
吳伯雄也說:「別看我嘻嘻哈哈的,卻是一天工作十二小時的工作狂。」一位幕僚舉例,某個星期天部長南下高雄,幕僚建議他順便到墾丁休息一天,他都不放心台北的業務,又急急坐飛機當天趕回來。
內政部業務龐雜,不睡午覺的吳伯雄重做馮婦,更懂得抓政策、抓重點;事務性工作交給兩位次長,他充分授權。
「現在當官那能隨便混,」他不滿有人擔心他為了下一個目標,會忽略部長職責,「我不會因為要做省長,而妨礙對眼前的判斷。」
實際上,內政部的龐雜業務正可為他競選省長舖路。
例如,內政部社會司裡有農民團體科,負責督導縣市農會,與全省農會接觸,有利建立人脈管道。
內政業務也需要花時間與民眾溝通。他常參加各種演講、頒獎,甚至社區破土。他經常在周末假日南北奔波;例如二月最後一個星期六,他陪郝院長到台中,星期日又在台北趕了四場活動。
努力「佈樁」
他的從政經歷使他交遊遍及全省--省議員、桃園縣長、公賣局長、國民黨中央黨部祕書處主任、內政部長、台北市長…。他到一地,每每白天做官方拜訪,晚上與親朋聯繫,交換意見,「套選舉術語來說,這就是「佈樁」,」一位台北市議員說。
李登輝總統喜用高學歷的技術官僚,出身基層的吳伯雄,只有大學文憑可能是弱點;但在愈來愈講究民意的潮流下,吳伯雄都是本省籍中生代政治人物中,較被看好的一位。
屢次評估省長誰屬的民意測驗都指向吳伯雄,有人則預測省長可能只是他未來政途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