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中國對原物料需求龐大之賜,近年眾多非洲國家都在出口自然資源的帶動下,經濟快速起飛。在撒哈拉以南的45個非洲國家中,約有一半國家的出口收入中,原物料比重均超過四分之一,尤其奈及利亞和安哥拉更是倚重石油及天然氣出口。
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一項研究發現,近年12個成長最快的非洲經濟體中,其中有8個都不是倚靠自然資源。且這8個經濟體的成長速度甚至還超過產油國。
IMF報告以1995至2010年間,國內生產總額(GDP)的年增率在5%以上,且人均GDP的年增率在3%以上為限,挑選出6個經濟表現值得注意的國家,分別是布吉納法索、衣索比亞、莫三比克、盧安達、坦尚尼亞和烏干達。這些國家條件各不相同,但共同點是都很貧困,即便近年歷經爆炸式成長,人均收入也未超過1500美元。
不過IMF發現,穩定且方向明確的決策,是這6個經濟體快速成長的同樣關鍵。這六個國家都在90年代採取控制公共財政和抑制通膨等措施,以烏干達為例,該國通膨率在1995至2010年間下降至6%,而之前的15年間,其通膨率平均高達92%。
這6個國家的政府治理也遠勝從前。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指標,這些國家近年的腐敗程度、官僚表現和政治穩定度都有進步。
另外是企業經營環境也出現改善,特別是價格管制和國營企業壟斷情形都大為減少。例如盧安達政府曾為咖啡豆製訂單一價格,並抽走多數利潤,導致業者缺乏出口意願。但在此一措施改善後,如今盧安達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精緻咖啡產國之一。在世銀經商便利度全球排名中,盧安達也上升至第32名之高。(林佳誼整理)
(新聞來源:《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