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實施最徹底的美國,民間企業的力量往往大到足以牽動國家經濟的榮枯,因此,企業中位高權重的總裁,自然格外引人注目,也是許多人終身勞碌、追求的目標。
去年十一月號的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刊出全美排名一千大民營企業及其總裁(CEO)的個人資料,這些包括年齡、學歷和年資等資料,勾勒出平均年薪八十六萬美元的總裁形貌。
學歷加能力,是美國企業總裁的基本要件。在一千大企業總裁中,大學畢業的超過四成(圖一),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占四五.五四%。但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九.六一%的總裁並沒有進過大學,或大學未畢業;這顯示,打拚仍有出頭天的機會,有能力的人不會被埋沒。
再看看各總裁的專業背景(圖二)。商學碩士(MBA)占二三.一二%,其中尤以專攻財務和行銷最多,由此證明,這兩個領域仍是最熱門的行業。
近兩年,雖然美國財務界不景氣,影響到許多財務方面的職位,但就台灣目前擁有近八百億美元外匯存底的實力來看,如何投資理財仍將是大眾關心的話題,這使得未來與財務相關的行業,仍然看好。
在傳統的企業體制中,要往金字塔頂端攀爬,須付出比別人更多、更長的血汗和青春,但美國的企業總裁都不吃這一套。
和日本企業相較,美國員工的流動率要大得多。這固然是因美國員工自我意識較重,更重要的,是他們常以更換公司達到加薪的目的,總裁亦不例外。一千大企業總裁中,在該公司服務年資從五年到四十年以上都有,平均年資是二十二年(圖三)。
在美國企業裡,「年資」並不是決定高層經理出任總裁的主要因素。由基層幹到總裁,「從一而終」的日本模式,對美國企業並不適用;相反的,以「空降部隊」來形容美國企業總裁,是最貼切的字眼。
非穩若泰山
總裁身居眾人之上,是決定企業政策的靈魂人物,但並非「穩若泰山」。他須向董事會及所有股東負責;經營成功,可獲得加薪、分紅;失敗了,亦須負起責任。從一千大企業總裁在職情形來看--近四分之三的人不滿十年,其中近五成年資不滿五年(圖四)--總裁和公司其他管理人員並無不同。
這與日本或台灣的企業總裁大不相同。日本總裁大部分都做到退休,台灣的家族企業更把總裁視為終生事業。
他們的平均年薪--八十六萬美元,大約是美國國民平均所得的四十倍以上;近半數總裁年薪在五十萬到一百萬美元之間,超過三百萬美元者也有四十七人,占四.七%(圖五)。薪資差異之大,凸顯自由經濟體系的特性--能力高的人,責任愈重,獲得報酬也愈高。
與其他國家的情形相比,美國大企業總裁的報酬率顯然又比別國的高出了許多(圖六)。他們的年收入是工廠工人平均收入的八十五倍;換到日本,這項比較數字則只有十七到二十四倍。哈佛大學教授邁克,詹森解釋其中差異:「日本企業家努力工作的誘因,主要來自他們對公司的忠誠感與同輩間的壓力,而美國企業家都只對金錢有反應。」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高薪可以刺激一個人良好的表現,然而,加州大學教授葛瑞福.克里斯多研究九五五個個案後發現,這兩者之間竟呈負的關係。筆者也曾分析新聞週刊(Newsweek)中美國一千大企業總裁的薪資資料,不過結果顯示,薪資多寡與企業營業額大小、利潤高低,皆無統計上的顯著關聯。
支領超高酬勞的美國大企業總裁對其企業的貢獻,真如同他們的薪資一樣好嗎?經濟學家與企管學家至今仍爭辯不休。但在此我們只想提出個小問題:當美國三大汽車廠總裁,要求薪水不及他們一半的日本大汽車廠總裁開放日本的汽車及零件市場時,他們會不會臉紅?
(林祖嘉為政大經濟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