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舞台的聚光燈照向他們時,一向各自揣摩角色的台灣和香港,不得不開始正視對方,演出對手戲。
一九七0年代開始,台灣和香港的勞力密集工業,幾乎同步起飛,當台灣的紡織、玩具、電子業逐步在國際市場享有一席之地時,香港也以同類產品在國際上奠下「出口王國」的美名。
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和香港,總在美國、歐洲等市場兵戎相見。在出口導向的年代裡,除了彼此競爭以外,台灣和香港的關係是「nothing happen;」二十年前就在香港的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觀察:「彼此不了解。」
一九九0年春末,台港掀起一場簽證風波。一群經香港往大陸的台灣旅客,遇上大陸班機停飛,又無港簽,全部滯留啟德機場。由於抱怨香港對台灣申請港簽的審理時間太長、手續繁複,台灣旅遊界一度醞釀抵制香港行程,想繞道進大陸。最後在香港旅遊協會斡旋之下,香港入境處決定簡化台灣旅客入境程序。台灣旅遊業才在依然高漲的情緒下,宣布暫緩抵制行動。
這年,是台灣開放大陸探親的第四年。香港旅協才剛公布,前一年(一九八九)共有一百多萬台灣旅客到港,並且在港消費額已經超過五十五億港幣。簽證風波給予雙方的教訓是:港台彼此需要,卻不知如何與對方相處。
踏上互補道路
「港台關係愈來愈密切,弄壞了雙方關係,不獨造成港人的損失,台灣人也損失不少。」當時的僑選立委黃興邦曾說。
原來台、港互相需要的情勢,已在最近十年漸漸展開。簽證風波是不能不正視這個情勢的宣告,也是港台心結糾集後的總爆發。
一九八0年代初期,大陸推動改革開放;幾年後,中共又與英國達成協議,「九七」大限確立。兩股情勢推使香港經濟發生變化。一方面,「九七」大限使香港企業界不敢在基礎工業投資,加上大陸開放,給予香港企業橫線發展的大好時機,於是勞力密集工業開始遷往大陸。
進入大陸的港商需要工業生產的原材料,「日本、韓國多大商社,洽談不容易,」匯僑貿易總經理韓見曨說。他總結匯僑在香港十餘年的經驗:「港商向同文同種的台灣中小企業,太容易找到管道了。」台灣的機器設備、原料開始輸往香港。接著,台灣商人也開始踏上大陸的征途,香港成為中轉站。
台灣與香港就這樣踏上互補的道路。
做軟體的國喬電腦,最能體會台、港「相識」的過程。一九八三年,國喬一推出有簡體字的中文系統,就有幾家香港代理商找上門,使國喬的中文系統在香港占有率一度高達七0%。經過仿冒風一吹,「許多在大陸的港商都打電話來問使用方法,」國喬電腦董事長王興隆說:「明明銷售編號裡沒有他們。」
然而在香港和台灣彼此眼裡,依舊沒有對方。香港人老覺得台灣商人土氣,台灣人則認為香港冷漠、現實。
國內食品大廠統一企業,多年前就已在香港找代理商銷售產品;但一來統一本身覺得香港市場實在不大,因此興趣不濃;二來代理商雖然對賣統一的產品並不熱中,卻又早把「統一」的商標註冊下來,讓統一開始想做好時,卻有志難伸。
四年前政府取消外匯管制,台灣的錢開始踏上香港這個戰場。幾年下來,台資在代表香港特色的房地產、股票等市場,有日益活絡的趨勢。
率先在香港投資房地產的僑福集團董事長黃週旋,以大手筆投資「陽明山莊」打響聲名後,目前正第二步跨向大陸深圳、上海。太平洋建設以一億六千萬港幣,投資香港經營營造業的國際德祥公司,則是最近一波投資熱潮的代表。其餘如蔡辰男、翁大銘、孫法民、黃世惠,已經是香港市場中叫得出字號的人物。
對台灣刮目相看
總是這樣,經由財富的實力展現,才教香港認識台灣。
「黃週旋?我們接受他。」觥籌交錯間,與台灣政、商界接觸密切的一個香港人士,用「暴窮難抵,暴富難看」形容他對台商的觀察心得:「有些人很土!」
進駐香港的台灣商人,也開始體會香港這一彈丸之地對企業發展確有其助益。
「香港經銷商到晚上九點還在作,」國喬的王興隆大嘆:「服務精神令你不得不佩服。」香港移民潮把國喬的中文系統帶到國外,腦筋動得快的代理商甚至建議國喬開發廣東拼音輸入法。一九八六年下半年,國喬就把這項新產品推出,又攻占不少市場。
「香港人比較會運用資金,」南亞塑膠的香港負責人林育正說:「同樣十塊錢,台灣人拿回十塊五,香港人可以拿回來十塊八。」據說香港的銀行界最喜歡台灣的存款客戶,「因為錢一擺進來後就不動了。」
香港也開始對台灣刮目相看。
到目前為止,台灣人是香港最多的旅客來源(占總數五分之一,去年共近一四0萬人次),台灣也是香港第四大的轉口貿易市場。
一九八八年藉台灣開放政策,香港貿易發展局到台灣成立辦事處,把香港名牌引進台灣,就見識到台灣民眾極高的消費力。「開始覺得台灣很重要,」香港貿易發展局負責大陸、台灣、南韓事務的經理鄭蕙文,從貿易推廣角度說。
據香港政府估計,過去十年間,有二十萬以上的香港人遷離香港,其中有許多是專業人才;資金外流更以百億港幣計。
人才和資金外流,使香港亟於填補漸濃的空缺感。愈來愈多的香港台資(據香港台北貿易中心估計已有二十五.五億美元),愈來愈成長的兩岸轉口貿易(據香港海關統計,去年兩岸經由香港轉口的貿易額達五十七億九千萬美元,比前年同期成長四成多),為增加港人信心畫上正號。
曾在香港新世界集團待了七年的葉希賢,近年來東家停止擴展,剛巧台灣長榮集團有意在香港發展飯店業務,他才轉戰台灣來的東家,成為長榮華苑酒店的專業經理人。
「香港本身信心在下降,」在香港多年的資深新聞評論者丁望觀察:「但台灣自我、以及香港對台灣的價值在上升。」
「香港的條件是三、四十年加起來的,是世界最好的business city之一;台灣有技術,但要做大工程,香港銀行融資容易,可以為台商做大的project。」維多利亞港旁,位於三十八層樓高的會展廣場辦公大樓貿易發展局的鄭蕙文,拋開繁複的工作,娓娓向來訪者推銷台、港合作的多面性:「台灣技術較前進,香港較瞭解環境,台灣可以幫助香港向內地發展;雙方的貿易也可以繼續加強;兩岸貿易,香港可以作中間人。」
打一場硬戰
愈來愈多意在大陸的台商,把香港當作訊息的接收站、洽談生意的中介處、產品進軍大陸前的行銷試驗場。
「過兩天那邊有人要過來,大家到澳門碰個面談談,不然就我們進去。」一個小辦公室,聘請三、兩個香港職員,台商在香港前哨的「守門人」常常這樣一通熱線回台灣。
台灣出產的黑人牙膏、金蘭醬油,在香港的超市、便利商店到處可見。
統一的「來一客」速食麵也出現在7-ELEVEN的陳列架上。香港辦事處剛換人防守的統一企業,開始把香港市場和準備精耕的福、廣地區一起看待,「將來有可能把福、廣生產的產品回銷香港。」剛升任食品副總經理的高顯名說。統一的大陸小組最近已解散,象徵統一的大陸行動已進入執行階段。「香港和大陸市場必須整個看。」高顯名認為香港文化影響廣東深遠。
但對台商而言,在低稅率的香港市場,台灣產品價格、品牌仍是一場硬仗。目前還不能用自己品牌的統一打得辛苦。來香港已三、四年的電腦業,也挫折連連。反倒是一些執意在香港的台商,初步獲得了成果。
灣仔飯店林立的街道,長榮的旗幟飄揚。目前每個月平均已有八五%住房率。不少台灣客前往香港購買酒店,但由集團自己管理,長榮卻是第一家。「不能給人看小,」葉希賢的香港口音卻傳達台灣企業家的硬拼精神。
在台灣為第一品牌的優美辦公室傢俱,一開始即以志在必得、破釜沈舟的決心經營香港市場。先打企業形象、接著強調快速的服務,兩年內就攻上香港辦公室傢俱市場單一品牌第一的市場占有率。
經貿交流日益熱絡,恰巧給予一向在檯面下活動的官方機構極好的切入點。
在香港待了十八年的前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鄧備殷,去年就以台商在港活動明顯及兩岸交流愈趨熱絡為理由,向港府要求答應中華旅行社換將。
去年五月,外貿協會在香港貿易發展局樓上,買下整層五百坪辦公室,成立台北貿易中心,開宗明義講的就是要為大陸投資,及在港發展的台商服務。
幾年前,台灣方面支持的港台貿易協進會第一次辦台灣產品展時,曾害怕被放置炸彈,門口加派了十幾個警衛,「相當低姿態。」協進會主席丁楷恩回憶。台北貿易中心成立後,大改低姿態。一下就花了三百萬港幣辦了個「台灣民眾生活展」,「讓香港、大陸瞭解台灣那裡進步?」台北貿易中心總經理黎堅說。
九月到香港任中華旅行社總經理的黎昌意,更宣告:「要趕上香港的腳步。要持續參與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其利益相結合,融入香港社會。」
走出小圈圈
黎昌意的鼓吹、在港已打下基礎的台商,如優美的總經理石賜亮、世界聯合證券總經理張炳煌、黃週旋等人奔走,以及香港商界也有意推動下,港、台最近開始走向商界菁英檯面上交往的局面。
「香港的中國通很多,為何不走出自我小圈圈,和他們力量結合?」對此,黎昌意有一套基本邏輯。
於是,去年年底,香港商界的菁英組織「香港總商會」之下,出現了「香港台北經貿合作委員會」的籌備委員會;台北方面,也由全國工業總會出面籌組一個對等組織。在今年四月正式成立後,每年將在港、台兩地交替舉辦聯席會議;討論港、台經濟交流事宜。
就政府而言,在敏感的政治氣氛中,經貿交流成為港、台關係唯一可以期待的發展方式。
但許多台商並未如此自信,「影響香港,夠力嗎?」有些人懷疑。「融合起來,能為個體獲利,何樂而不為?如果只是拿我的錢去維持他的九七,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在香港的門檻上探頭,「九七」不是他們的「大限」,兩岸三通才是最重要變數。
但「六四」以後,位處香港粉嶺偏僻郊區的南亞繼續在香港投資,被香港拿來和新機場計畫一起作為向外說明「世界性的企業家對香港有信心」的宣傳品。在香港的日本三和、富士等銀行,把台商列為今年度努力爭取的目標;說明台商在香港,並非沒有留痕。
另一方面,致力國際化的台灣,從香港還有很大的取材空間。「香港銀行界比我們靈活多了,沒有擔保品也可以借錢。」即將提出申請設立分行的華銀香港辦事處主任吳圖已經弄通,在香港只要抓住最有把握的一項業務,賺的錢可能比台灣多。
「還好香港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否則我們如果一下就跑到美國,不知怎麼適應?」優美的石賜亮準備把香港作為向東南亞發展時的海外事業總部。
「台灣可以取代(九七變化)以前的香港。」一位人士觀察:「但是還要幾年學習的過程。」
就像香港不是台灣唯一的依存關係,台灣也不是香港唯一的冀望。貿易發展局的人員相信,香港最大的外資是有一00億美元的中共(也是香港恐懼的來源)、其次是日資(約九十億美元)、美資(約八十億美元)。
香港與台灣的競爭也仍要繼續。雖然困難重重,台灣要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轉運中心的願望未曾減弱,而香港要護衛遠些地位的態勢也未怠慢。
港台是好伙伴
在經過出口導向時代,兩方互補的高峰期後,港、台又各自與大陸尋求進一步發展。
獲得大陸支持,香港有意朝高科技產業整軍出發。一九九0年開始,香港醞釀承接大陸科技,加以商品化,「台灣快沒得玩了,」隨時凝視有關發展的菁英創業投資協理李志承不禁發出警告。
另一方面,台灣較大型的企業,以較完整的工業基礎,企圖從點到面攻入大陸內銷市場,香港在這方面卻難以插手。
但就像學者金耀基所說:「港、台的接觸,以往是歷史的偶然,以後是地理的必然。」
往後看,金耀基認為大陸、香港、台灣考慮本身未來的發展,都不得不顧及另外兩者。「港台貿易會促進兩岸對話,」香港學者陳玉璽則預測:「再進一步就是中、港、台三方合作。」因為三地強烈的互補性,已是無法回頭的路。
陳玉璽提出「二元化的發展策略」,認為中、港、台「經濟圈」不能一蹴即成,必須透過共同規畫、協調與節制過程。
利用大陸的低廉勞力、土地和原料,以及龐大、有潛力的科技發展隊伍,結合香港和台灣的資金、技術、企業管理和金融、商業服務,設計出一套以資本技術密集產業為主、以勞力密集產業為輔的發展模式。可以提高產品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也可以擴展內部市場。
「然而,經濟關係的全面建制化必須以和諧的政治關係為基礎,兩岸之間如此,中港之間如此,港台之間亦復如此。」陳玉璽說。
在台、港「心理空間已經有彼此」的現在,如何繼續交手?
「如果世界上只有華人,那麼我們是彼此競爭的;如果世界上除了華人之外還有別人,那麼香港應該是我們和別人競爭時是最好的partner!」優美的石賜亮說得真誠。
黎昌意:要讓香港維持現狀
香港正在加速國際化,它會繼續繁榮,不必擔心「九七」問題。
大環境不一樣了。政府高階政策也不一樣。如今政策已從「把愛國華僑接回台灣」,轉變到參與香港繁榮,融入香港社會。
以往工商界不是很認真看香港。現在台灣要走向服務業,我們就必須趕上香港腳步,引進我們.需要的Know-how,這方面工商界已走在前面。
融入香港,自然是要和港商一樣考慮怎麼發展。
我們要做的是,推動廠商不只做貿易,並且參加香港投資。香港本身就是市場,台灣的行銷力量在此可以占有一席之她,利益是立即可見的,對大陸則是要看未來,在這裡報酬說不定更好。
香港經濟大半靠珠江三角洲支撐起來,這方面香港經驗也很寶貴,我們要運用香港和廣東來往十多年的經驗。
著名的卜蜂集團就是在香港上市、集資投資大陸,而把管理、行銷、金融留在香港。我們的投資如果在香港沒有根據地,怎麼去大陸?香港的中國通很多,為何不結合這股力量,走出自我的小圈圈?
台灣商界在此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前五百大企業來此的比例仍少。大家多來往,共同找出符合雙方利益的發展機會,對大家都好。
我們的努力,就是要確定香港維持現狀。
(黎昌意為中華旅行社總經理)
(許彩雪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