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既遠又近-香港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92-03-15

瀏覽數 15,700+

既遠又近-香港
 

本文出自 1992 / 4月號雜誌 第070期遠見雜誌

正值農曆年前大拍賣的季節,整個香港變成超大型購物中心,鮮艷的折扣數字,刺激遊人的視覺神經;台灣客不絕於途,想像力豐富的人形容台灣客的購買力,不知可以減輕香港陸塊多少載重量。

這不僅是買年貨的好時機,一九九二年初,似乎也是兩岸三邊互動的好開始。鄧小平南巡深圳,聲稱香港百年不變之前,三方人馬已在這塊向中國「借來的土地」上多次交手。

先是港、台、大陸幾十位導演齊聚一堂,討論三方工作制度、環境;接著中國時報在心臟地帶的中環舉辦「中國時報周刊」創刊酒會。會場內,只見新華社台灣事務部主任黃文放,和中華旅行社黎昌意穿梭四處打招呼;一些西裝革履的男士,紛紛跟身穿低胸裝的艷星合影。

幾天後,遠處一隅的沙田麗豪酒店,進行為期三天的「大中華經濟圈」研討會。香港信報記者吳麗好給予的評價是:「政治上成功了,那有經濟研討會,來這麼多政治人物。」她指的是民主基金會的關中、立法委員李勝峰、沈智慧,對岸則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為首。

八年前,決定香港命運的「中英聯合聲明」發布後,中華民國政府一方面重申主權國地位,不承認這項聲明,並擬訂輔導港澳同胞返台就業、定居的辦法;另一方面,當時的俞國華內閣,又宣示擴大貨櫃碼頭、設立境外金融中心等政策,意圖取代香港的交通、金融中心的地位。

如今,愈近香港歸還中共的「九七」大限,香港的地位不但沒有被替換,相反地,它對台灣的策略價值,愈來愈凸顯。

長期以來,台港關係只是兩岸關係、大陸與香港關係之間的附庸;港台間曾因大陸的存在而隔離,如今時勢遷移,又因大陸而親近。

這個擁有五百八十多萬人的大都會,已經成為兩岸之間的樞紐。每年旅遊人潮從香港奔赴神州,商人腳歇香江;眼望對岸,政界菁英則盤算、觀察中共將如何一國兩制。不僅如此,香港更超越日本,躍居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

每個星期從台北、高雄飛出台灣的六一四次客機中,平均每三.四班,就有一班飛往香港;兩地交通之密,反映出彼此交換訊息的需求殷切;但無奈地,台灣到香港的政治距離,遠遠超過台灣到華盛頓。

沒有對台政策

去年底,國策顧問趙耀東經過三波四折後,終於拿到簽證赴港參加一場研討會,他驚訝香港的進步如此神速--這位政壇老將,已經二十年沒踏進香港。

新任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黎昌意(政府駐港最高代表),拿的是一年效期的簽證,黎昌意曾對香港媒體表示,這是港府「善意的表現」,因為前任代表所持的簽證,只有半年效期。

「使不上力」,是台灣內部及駐港人員感到挫折的來源,官方人員取得簽證不易,就是最明白的例子。所以一個香港商人以開玩笑的口吻說:「台灣婦女對香港的瞭解大於商人,商人又大於官員。」

在香港立法局民主派的領袖李柱銘眼裡,面對中共,香港和台灣都只是邊陣地帶的「小不點」。理論上,兩者應有唇齒相依的感覺,正如新聞綜合計畫處處長楊宗科所說:「兩個地方民主、自由,總比一個好。」

不過,基於幾個歷史因素,使得港台關係的發展,有許多先天限制。

大陸變色後,英國是第一個承認中共政權的國家;直至今日,在香港的英國政府仍非常謹慎地應付台灣事務。

一位接近決策核心的港府官員透露,港府實際上是沒有「台灣政策」,內部從未討論過與台灣的關係,「老實說,是處於真空狀態。」這位對台灣頗有感情的官員表示,香港和倫敦都覺得「台灣問題」是對方的權限,因此都不願作主,唯一的原則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合法政府」。

駐港人員難施展

換台灣的角度來看,「港英政府只希望光榮撤退,」曾做過香港研究的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金神保指出,港府的心態是,不希望台灣去「搗蛋」,把香港弄得「太熱鬧」。

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馬英九也承認,中華民國在美國的空間比在香港大,可見政府駐港最高代表中華旅行社先天上已很難施展。

「我在香港,能做的都做了。」外交部駐港單位,中華旅行社前任總經理鄧備殷說。

現任外交部領務司副司長的鄧備殷,到香港的時候只是三等秘書的職位。當時他的長官因一宗事件被迫返國,而港府又拒絕台灣再派同級的負責人到港,從此他只好「小兵」扛大任,一待就是十八年。

識者分析,職位低,已限制鄧備殷與港府高層對話、建立溝通管道的機會,冷戰對峙的氣氛更是另外一個緊箍咒,外交部當時給他的指示很簡單--不要對外露面。

鄧備殷回憶,有一次一位長官出國,順道經港,他教鄧備殷每天下班,最好走不同的路回家,以防不測。

種種顧忌和限制,使得中華民國政府在港一直採取極為低調的作為。工程師出身,來往大陸、台灣頻密的立法局議員李鵬飛糾正,過去台灣在香港不是沒有聲音,而是「絕對沒有聲音」。

在李總統的務實外交政策尚未大張旗鼓、對外宣揚之時,台灣商人早已默默執行多年,他們跑遍世界,唯獨忽視香港。也許因為視港商為勁敵,也許不認為香港是個潛力市場,雙方貿易額雖大,但台商投資卻不多,與外界傳言投資達百億的對岸.更是無法比擬。

左派勢力抬頭

根據正式統計,一九八0年代整整十年,台商對港投資金額累計只有五千多萬美金,九一年投資額大幅成長,光是一到九月分就高達一.六億美金。

維多利亞港邊的中國銀行高高聳立、俯瞰香港。設計人貝聿銘建築師的構想,源自竹子節節上升的造型;然而香港人卻說它像一把刀,插在香港的心臟。

從六0年代末,中共開始挹注大筆資金入港,雖然沒有正式數字,但整個香港商圈都認知,中共占外資第一位,光是中國銀行在這彈丸之地就有百餘家分行。

嚴厲批共的「百姓雜誌」總編輯胡菊人,是從大陸逃港的知識分子。他在一次座談會中指出,一九七0年代後,由於中華民國外交不斷受挫,鄧小平奪權後舉起開放政策,再加上港人認清「九七」的現實,香港有派凌駕左派的情勢,因而逆轉。

七十餘歲的右派工團聯合會會長彭震海,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早期,工團聯憂慮「共匪」滲透,不積極吸收會員,如今會員不但逐年老化,人數也漸減至一萬七千多人,大約只是左派工會人數的十分之一。

彭震海的辦公室簡單、寬大,辦公桌上給客人的白磁茶杯,一面印的是鮮紅雙十圖案,一面是國旗。就在樓下,來來往往的卻是對政治冷感、投票率只有三成左右的男女。面對現實的人群、現實的環境,彭震海手撫額頭坦率地表示,他們過去曾對中華民國政府期望很高,現在瞭解政府的困難,「以後只有自己努力了。」

每年雙十國慶當天,在國民黨黨營事業香港時報頭版,登報祝賀的團體雖然上千,但在這位老鬥士眼裡,這些右派、親右組織,大都面臨類似的難題--組織老化、活動力低、活動方式囿於傳統,例如例行的雙十、元旦酒會,無法融入港人生活,擴大影響。

雖然台港關係的推展如此艱困,但兩地在環境、人事重新布局下,隱然浮現交往的新契機。敏感的普通遊客,應該可以從通俗文化中感受到暖和許多的氣氛。

巴士迂迴在往清水灣的路上,車上收音機正播著優客李林二重唱在台十分受歡迎的「認錯」。坐在「音樂工廠」的骨董會議桌前,羅大佑證實,現在香港電台播放的曲目中,台灣的創作已占三分之一。

台灣人不撤退

龍蛇雜處的旺角,是個老商業中心,不經意轉過一個街角,赫然看見一家以台灣食品做號召的商店。一些廣東老饕興致勃勃地透露,有幾家台菜餐廳已經在這個吃的天堂站穩了腳。

「當然啦,一個(中共)有權,一個(台灣)有錢。」一個商人理所當然地認為,香港之所以對台灣較友善,例如放寬觀光客及某些敏感人士的簽證,是因為「後台老闆」跟台灣的關係已緩和,而台灣持續擴張的經濟表現,漸引起港人注目。

更重要的是,台灣對港政策,有了基本的轉變。快人快語的黎昌意赴港就職不久,曾對媒體公開,過去政府對港工作態度,較為負面,重點在如何撤退忠貞人士;現在有了積極的新政策,也就是參與、促進香港繁榮。這也就是李登輝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所說的「不撤退」。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在較積極的大方針下,各相關駐港單位開始嚐試以點突破的作為,教育部的作法,是新伍中的一個。

香港有十數所大專院校,長年接受教育部輔助,但經過香港明報記者在一年半前一一查訪的結果,這些號稱學院的學校,多半名不符實;許多學校是租幼稚園的教室,晚上上課、有的則暫時不開課,有的根本找不到負責人……。

府之一的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主任陳其南穿針引線,計畫由台灣方面出錢設立基金會,資助台灣年輕學者到中大做短期研究。

陳其南透露,由於教育部不方便出面,案子交由台大負責,但中間缺乏良好溝通,許多技術問題有待解決。他並不樂觀,但起碼是個突破,「過去台灣要給錢,中大還不會要呢。」

昌意旋風

而新人新政最引人談論的,是香港媒體所謂的「黎昌意旋風」。

一個細雨霏霏的星期天清早,三三兩兩身著運動服的男女老少,走向香港市立足球場,參加每年兩次的「公益金百萬行」活動,健行十公里,為社會福利募款。

偌大的足球場裡,十支台灣企業(南亞、味全等)校友會組成的隊伍,共捐三十萬港幣,列入「貴賓級」行伍,高大魁梧的黎昌意也在隊伍中開步走。

以人數看,這是空前的大規模,也是香港人比較能接受、認同的曝光方式。

曝光、公開談話,與左派人物握手、接觸,使黎昌意令香港人耳目一新,「喔,原來台灣也有這樣的官,」鑪峰學會祕書長郭俊折說,黎昌意身上比較沒有官僚氣。

簡單的說,黎昌意從台北帶來的訊息及基本工作策略,是加強經貿合作,然後順勢而上,發揮影響力,「要互利,不互利不可能,」黎昌意明白指出。

在他的推動下,一些新的組織將相繼成立,其中香港總商會和台灣的工業總會將設對等機構,促進彼此交流、投資;另外,新近赴港投資的台商,也會組織類似在台美僑、日僑商會的社團,「希望能發揮集體游說的力量,為台商向港府爭取一些權益,」主要籌辦者之一的世界聯合證券總經理張炳煌表示。

其實早先香港已有一些功能相似的團體,黎昌意卻不認為新舊組織間有衝突:「各組織能不能吸引會員,要看它提供什麼服務。」語氣中,頗有任其競爭的意味。

舊有組織對黎昌意的挑戰不止於此,某些事情上,甚至有過格格不入的適應期。「這我最瞭解,自從李鴻章的總理衙門開始,中國的各駐外單位,從來沒好好統合過。」一位駐外十八年的官員,頗同情黎昌意的處境。

名義上,黎昌意現在主持各單位的業務協調會報,包括經濟部、教育部、新聞局、僑委會、救總及國民黨,負有統合權責,但事實上,面對歷史長久的組織,阻力不少。這與他個人色彩太濃和香港特有的「右派文化」有關。

突破政治心結

棄商從政的黎昌意,在台北學習到官場儀規,他的施政口號從「是,我們能」,改為「是,我們會考慮」。但去年八月上任,不久他卻又拿起初生之犢的意氣,分別召見各單位,語多批評,也想整頓人事;結果打小報告的黑函,不但寄到台北,連香港報社也收到。一位看過「檢舉信」的記者說,上面寫:「……他從事旅行社以外的業務……並企圖裁員……。」

反彈情緒的另一來源,是右派特性問題。

在香港時報工作十多年的副總經理劉文傑分析,由於香港從未斷過與大陸的接觸,對共產黨本質認識最清,持反共態度的人也最堅定。再者,台灣過去對「忠貞」的定義,只是反共,所以許多忠貞人士,非常不能接受李登輝政府「和共、處共」的新走向。

「香港人」雜誌,是國民黨駐港單位所創辦。在去年十二月號,有一篇文章得到徵文比賽社會組第二名,題目為「我對中華民國的期望」;裡面許多的文字,在台灣大概已經找不到了,例如「我們應嚴正的向中共宣示,你膽敢武力犯台,我們便要你後院起火,死無葬身之地!」

擔任中國時報駐港特派員十幾年,江素惠已十足香港化,她打扮入時,說廣東話,出門隨身帶大哥大。她對台港發展關係的機會、阻力看得很清楚,當國內第一次與她聯繫,希望她擔任新聞局駐港的「自由中國評論社」負責人時,她考慮都不考慮,一口回絕。

離開中國時報後,她在「當記者時說那麼多話,不如投入政府,直接做點事」的思考下,接下新職。在台灣國大選舉前、後,她都主動為香港媒體提供各種資料、分析稿,也獲香港各報採用,這是過去從未出現的合作。

「限制雖多,只能盡力而為。」這位放棄美國籍,也是新出爐的僑選國代說。她的心聲,也許正是許多新人、舊人的願望。

政治,阻隔了台灣、香港之間的自然交往,不論在文化、心理上,已有極深的隔閡;政治,也暗暗牽引兩地面臨相同的統一考驗。能不能透過努力,增加彼此的認識、需求,是嚴酷的挑戰,畢竟離「大限」的日子已經不遠。

九七之後

「在統一的鬥爭中,我們是主動的……定隨著整個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國民黨當局很難再長期堅持僵化的拒和立場,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被迫與我接觸、談判,是可能的。」

這是中共國家主席楊尚昆一九九0年十二月,在「全國對台工作會議」的談話。顯然,「九七」就是大陸迫使雙方談判的一次大好機會。

而目前台灣方面擺出來的姿態一是反對「一國兩制」,二則宣布「不撤退」,在港澳推動加強交流活動,爭取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支持。

和平演變的橋樑

香港潮流月刊負貴人丁望,是海外第一個有系統分析文革的評論家。在他眼裡,台灣既反對「一國兩制」,又要留駐香港,在理論上,是矛盾的;而一些熟悉內情的學者則指出,這個目的,是執行「只能做、不能說」的和平演變,以經濟利益,促使大陸質變變。

香港,又變成和平演變的一座橋樑。

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分析,兩岸三邊中國人的交往,充滿潛在的衝突和不穩定因素。從港台角度看,和平演變可能有效,但經濟利益提高,也可能更穩固共產黨政權,「就像國民黨因經濟成長而獲得自信一樣。」他說。

從大陸的角度看,它既希望國力增強,以經貿交流,統戰台灣,卻又擔心政革開放帶來的地方主義,升高地方對抗中央的浪潮。

在這個變數極大的格局內,政治人物的智慧受到大挑戰。「九七」後,香港視不視同大陸地區?機、船到港算不算直接通航?中共已明說,「九七」之後,香港無權決定其他航空公司可否經港飛台,台灣是否因此被迫與大陸談判?怎麼談?

基本上,陸委員會副主委馬英九透露,「國統綱領」並非沒有彈性,他們也已考慮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草案的實施細則中。對港澳地區研訂特別規定。但目前,尚未浮現一張清晰的藍圖。

見招拆招

政治上,大陸的確占有主動的優勢。台灣在因應台港關係上,頗有「見招拆招」的意味;經貿交流上,兩岸其實都有樂觀其成的「共識」。

台灣許多商人或許以為,「九七」或三通後,香港的轉口地位就不那麼重要了。交通部長簡又新,也曾對媒體發表過類似的談話,但這種想法過於簡化。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高級講師宋恩榮,曾舉新加坡為例:新加坡開放與大陸三通,但統計顯示,新加坡透過香港,間接與大陸做生意的金額,歷年只增無減。

這反映香港資訊集中(有大陸各省上千個外貿代表),金融、通信、國際級碼頭,機場、高效率的行政體系,不是大陸任何一觸地方短時間內能取代的。宋恩榮因此判斷,將來兩岸三通之後,台港經貿也許短期內會萎縮,但長期看,仍是成長的局面。

「各自改善人民生活才是重點,現在談統談獨都是浪費時間,」丁望不客氣地說。

相信觀光客最認同這句話,不論「九七」之後如何,遊港或經港遊神州的台灣客確定是不受什麼影響。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