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特有的長臂猿,正因為人類過度開發土地瀕臨絕種,如果此物種滅絕,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消失的猿類。但海南島的長臂猿只是4224個瀕臨絕種的物種之一。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的過度發展是物種瀕臨絕種的肇因,但經濟學人認為,人類目前的繁榮發展,將會是許多物種繼續生存的好機會。
當人轉為中產階級,人類之外的物種也會受益。因為收入提升,人關心的事物也會從日常必需轉向奢侈(理念性)。綠色環保團體開始向政府施壓,要求通過律法限制工廠汙水排放,在西方,1960年代起,遊說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綠色和平組織等,影響著70和80年代的相關立法。
經濟成長和物種多樣化有著不直接相干的利益關係,人們保護生活環境也同時幫助了其他物種。農產品生產技術改良,縮小相同產量所需的農地面積,這樣的改變,讓富有國家的瀕臨絕種物種數下降,美國的禿鷹在60年代一度只剩下412對,經過復育目前已有7066對,而鯨類的復育也要感謝先進國家終止商業捕鯨。
有些人會認為這是先進國家把工業發展外移到發展中國家的成果,但以朝鮮半島為例,近十年快速發展的南韓,森林覆蓋率維持穩定;但北韓的森林卻以20年消失三分之一的速度在減少當中,重點是沒有人把工業發展帶進北韓。
新興市場國家,環境指標也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有所改善。巴西的森林砍伐面積,從2004年的28000平方公里降為去年的5,000平方公里;而中國自1982年起,規畫的國家公園面積已是美國的國家公園面積三倍之多。
雖然經濟發展可以減緩物種滅絕,但只要氣候變遷以及土地的問題不解決,物種滅絕仍會持續下去。物種滅絕始於人類的發展,但不可否認人類的科技發展以及經濟成長,亦可以改善物種滅絕的速度。(林芳宇整理)
(新聞來源:《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