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西安事變,使蔣介石和張學良陷入歷史糾結中。
在溪口,可以見到他們此後命運的分野--既是蔣介石心神牽繫的故鄉,又是張學良半生幽禁歲月的起點。
民國二十五年底,西安事變落幕。隔年一月,國民政府發布特赦令,免去張學良的十年徒刑,改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幾天後,張學良被送到溪口。
沒有人知道蔣介石為什麼選擇自己家鄉,做為張少帥的第一個幽禁地。也許經歷一場生死關鍵後,家鄉是蔣介石驚魂甫定之際最信賴的地方,也許他想就近看管;不論如何,張學良在溪口度過他的三十七歲。
離鎮十餘華里,巍巍雪竇山上,兩株「將軍楠」,一棟張將軍住過的屋舍,記錄著這段歷史。
一九九一年十月,著名古寺雪竇寺正為修建後,即將舉行盛大的開光典禮忙碌。香客穿梭前殿,熟悉溪口掌故的人卻總喜歡帶訪客繞到殿後,指著兩株高大楠樹,說明這是當年張學良親手種植。
楠木挺直,枝葉繁茂,歷經半世紀多的風雲演變,蒼蒼大樹彷彿正俯視在其盤根錯結處聚集的三五人群。昔日一共栽下四株,如今存活兩株。中共為樹圍起了低低的欄柵,立下解說牌,稱之為「將軍楠」。
徒留陳年舊事
種樹時候的張將軍,就住在雪竇寺旁的中國旅行社,一棟寬敞平房,國民黨軍委會包用做為「張學良招待所」,張學良和副官、隨從、趙四小姐,一行人在此住了七、八個月。
現在這房子成了「張學良紀念館」,掛滿少帥各階段照片,介紹行事業蹟,甚至費心搜羅了一九八八年張學良在台灣露面的相片;和李登輝總統的合影,也以影印本列於其中。
滿屋子遊客對張學良的過去和現在都相當好奇。住在奉化的朱宗澤指著台灣一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和張氏夫婦笑吟吟的合照,問:「這是張學良的女兒嗎?」
畢竟張學良在中國近代史上是謎樣的人物。雖然曾駐足溪口,但活動範圍被限制在六十華里之內,「東不出鎮海口,西不過曹娥江」,出門有便衣隨行。溪口人不易識得廬山真面目,而今較常談論的是,聽說當年蔣介石派了一位老秀才,天天給張學良講四書五經。
而在中共的評價中,張學良對中國有舉足輕重的貢獻。
紀念館簡介中,明白引述了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的話:「(張學良)為終止內戰,一致抗日,毅然發動了西安事變。」;幾年前拍攝的一部電影「西安事變」,片尾旁白也指出,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再一次「合作」,聯合對抗日本帝國主義者。
煙塵渺渺,張學良正是在溪口聽到了七七事變抗日開始的消息。據說訊息傳到後,張學良一改平日在房間用膳的習慣,情緒激昂地走到人多的餐廳吃飯,對眾人說:「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抗日,這一天終於被我等到了,以後即使我死在這裡,也心甘情願了。」
張學良終究沒有死在溪口。同年中秋節過後一天,中旅社招待所失火,整幢建築幾乎付之一炬,於是張學良移住雪竇寺。幾天後,離開溪口,轉向安徽黃山;此後數年間,被遷徙於大陸好幾個省分;最後,來到台灣。
春秋歲月,而今蔣張恩怨漸杳,中共重修蔣氏故里,溪口雪竇寺中徒留老僧徐行,與芸芸香客述說陳年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