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海嘯至今已滿五年,許多已開發國家仍未從當時的打擊中復原。屆滿五年的今日,需要為兩個問題找出答案:第一,全球金融環境更加安全了嗎?第二,在可見的將來,還會有更多金融災難嗎?
經濟學人對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是的」。全球金融已慢慢脫離脆弱一字,主要因為金融產業重組,增加產業彈性,再加上災難中心─美國,已脫手大量的債務,並修正經濟環境的不平衡。當今的金融危險區域在別的地方,而他們不太可能造成2008年這種規模的金融災難,但仍有可能製造足夠的混亂打擊經濟成長。
美國的金融環境已經漸趨安全。美國各大銀行約13%的風險資產比率,比世界其他組織都高,且比金融海嘯前高出60%。美國房地產價格受到調整,且家戶的負債比例減少。國債升高,但大部分是人民負債減少的反面現象。目前看來,美國並不可能發生即時性問題。
新興國家,以中國為首,身為存款導向的國家,中國政府有財政能力吃下問題債務,因此在國際金融環境動盪之下也不易崩解。但其他新興國家,受到全球金融影響都大於中國,再加上近期外資退出新興市場,造成像是印度的盧比貶值,也讓他們的財政赤字更難翻身。
歐洲是目前最有可能帶來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地區。目前債務問題仍在攀升,歐洲各銀行的資產緩衝能力也低於美國,歐洲國家陷於經濟蕭條之中,更難減輕財政負擔,再加上撙節政策產生的不良後果,以及政治反衝的不穩定性,所提高的失業率,各國領導人都無法有效率提出改革政策,導致歐洲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問題區域。
全球很難再有雷曼這種規模的金融風暴,但大大小小的金融問題不會間斷,有歐洲這一顆不定時炸彈,至少未來五年內,全球金融離安全還很遠。(林芳宇整理)
(新聞來源:《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