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床後,你第一件事會做什麼?可能是去買早餐,可能要趕公車上班,也可能有愈來愈多人會打開平板或手機上網。大概很少人一睜開眼睛就想到銀行。
除了存款或借貸需求,銀行與一般人的生活其實是有些脫節的。但今日的銀行隨著時代演化,推出各式各樣服務試圖打造出比便利超商還便捷的生活情境,拉近和一般大眾的距離。
「網路」就是銀行拉近與客戶距離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智慧連網行動裝置日漸普及的推波助瀾下,這個現象預期還將愈發明顯。而使用功能不斷擴張的網路銀行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調查指出,美國優先選擇透過網路銀行辦理銀行相關業務的客戶比例已經超過5成;另研究機構易觀智庫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去年中國的網路銀行交易規模高達人民幣995.8萬億元,較2011年成長了26.7%。
再來看看台灣,台銀和中信銀的網銀客戶數分別在去年和今年中突破200萬戶大關,另永豐銀行去年的網銀流量成長幾乎等同於開了70家實體分行。
智慧型手機等連網行動裝置的普及也成了網銀服務的延伸,幾乎每一家銀行都已經推出自己專屬的行動銀行APP,除了可以提供銀行交易服務,也提供理財等日常生活資訊。預期行動銀行將會帶動整體網銀的使用量加速成長。以中信銀為例,其今年行動銀行用戶數已突破30萬戶,總計透過網銀和行動銀行進行轉帳的交易佔比已經拉高到45%。
還有近來在台灣引發熱烈討論的第三方支付也在網路金流扮演重要的一環。又或者是透過硬體,如NFC手機背夾,或是軟體,如QR Code等方式,都可以達到行動支付的目的,這也都是現在銀行業者非常積極投入的項目。
對銀行來說,雖然推出這些電子金融服務要投入的資源多,直接利益卻不大,但這樣的服務有助於提高客戶的使用便利度和滿意度,同時也讓銀行拉近與一般民眾的距離,可以讓銀行更了解客戶需求,提高客戶黏著度,自然也可以從中找到更多業務機會,並省下實體通路成本。
更重要的是,市場上除了已經有實體通路業者在和銀行搶食支付商機,從中國等地區的發展趨勢來看,如新浪、阿里巴巴或是騰訊等網路業者步步進逼的腳步可能還更讓銀行擔憂。這也是為什麼銀行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加快電子金融服務布局的原因。
當然,現在台灣的發展腳步還沒有美國等國家快,但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起床後你第一件想到的事,會是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方式先選購早餐並完成付款,省去現場下單還有排隊等待的時間;也可能你拿起手機上網,馬上透過行動網銀轉帳購物,或是繳交房租等各種費用。銀行帶著走的使用情境,正逐漸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