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象徵強人時代的資深民意代表和動員戡亂時期,告別政治舞台。
一九九二年,台灣政局開始除舊布新,但政治的不確定感仍縈繞人心;資深民代退職,「小賊比老賊更可怕」的憂慮環繞;動員戡亂時期終止,憲政藍圖仍然模糊。
一九九二年迫不急待地印證這些憂慮。
金權政治瀰漫國會。去年,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和蓋洛普的民意調查就顯示,有六成民眾認為,民意代表在審法案時,把個人利益或黨派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一半以上民眾認為,民意代表或參加公職選舉的候選人,是為利益、賺錢和出名。
錢權仍占上風
開春,增額民代主導的三個國會,各有例可尋。
元旦,第二屈國代才報到,國大祕書處就擬以非公費的其他名目,讓國代領取研究費、助理費、出國考察費等;而大法官會議解釋「國代為無給職」言猶在耳。
元月,立法院的焦點集中在正、副院長的選舉上,形象清新的謝深山落敗,較具派系色彩、金脈厚實的劉松藩、沈世雄獲得支持。
監察院將改選副院長,財力雄厚的林榮三備受爭議,卻呼聲最高。
立法院副院長沈世雄召開記者會公布財產時,道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真理」--如果別人說你有錢,你得默認,因為默認表示你有票,而你的競爭對手如果知道你沒錢,也會用錢把你打死!
一九九二年更大的挑戰是憲政改革。
中研院一項距今半年的民意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五成以上)民眾對「未來第二屆國大代表負責修憲是否感到樂觀?」、「整個憲政改革的結果會不會成功?」持相當保留的態度。
如今,三月國大臨時會將至。憲改氣象卻仍然罩上一層霧般,讓人看不清方向。
正當李登輝總統強調憲改「不得有黨派個人之私」,執政黨要修憲、民進黨要制憲,依舊壁壘分明。雖然在總統直選上相近。但也讓有職者批評,「為特定的人修憲」、「有李登輝情結」。
我國憲法內閣制的精伸似已被兩黨排除。台大政治系教授胡佛擔憂:「這不是回歸憲法,是回歸臨時條款。」
原地打轉?
政局的不確定性正是民主轉型期的最大特徵。
一九八七年解嚴。一九八八年強人過世,中華民國進入民主轉型期。四年來,威權體制強調的效率與道德迅速瓦解,暴露出中央政治人物爭權。地方政治人物恃民意而驕等種種亂象。
不少人安慰自己,並且忍耐。認為所有的亂象是過渡到民主的必然。但政治理論和實務都不斷提醒著,並非所有轉型都能順利蛻變,「威權體制轉型的結果,很可能再回復到某種威權體制。」
「現在是威權體制鬆散的過程,」政治學者胡佛以「旋轉木馬」比喻,目前民主化的成就仍有待觀察:「你看它不停地跑、不停地動,可是它只是原地打轉。」
政局不確定使民眾普遍對國家前途不具信心。
中研院的民意調查指出,五成五的民眾擔憂台灣未來政治變遷,這種心境尤其在三十歲以下的人達六成。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的民意調查也顯示,有近五成三的民眾對當前政治風氣不滿意。執政黨委託的民意調查(一九九一年十月)更發現,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如果有機會,會考慮移民」。「這是對政府施政無言的否定,」社民黨主席、立法委員朱高正表示。
深探這分不確定、無信心的根源,是從上到下缺乏建立及遵守制度的共識,另外,威權體制殘留的政治文化仍影響著台灣。
民主精義在於對人非聖賢的覺醒,而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問到「覺得國家政治的好壞,最主要是出那一項決定?」大部分民眾認為是「人」,其次是「政策」,最末才是「制度」。
「或許受訪者認為制度是人所設立的,存廢或遵守不遵守,也是看人,」政大政治系教授陳義彥分析:「遇到強人,制度的拘束力,恐將更有限。」
從威權體制價值觀演變而來,一些政治觀察者道破民主轉型期的最大困難是,「我們的認知與行為不能配合」。
一路搖擺
近幾年來台灣上下希望多一些自由、多一些民權、厭惡特權、重視議會的制衡力量;然而「有新的認知,行為卻仍受舊文化影響,」胡佛說:「就像罵買票的人可能也收賄。」
上月中旬,司法院長林洋港接受報社採訪,談到政治金權化是當前三大嚴重問題之一;政治學者文崇一解讀,這與中國人的雙重性格有密切關係,「大家都認為自己沒有問題,有錯都是別人造成的。」
過去威權體制,決定權握在領導者手中,現在每個人都該負責任。
「有什麼樣的國民素質,就有什麼樣的政治人物。」朱高正認為立法院的金權氾濫,正警告著民眾:「你選什麼樣的立委。就有什麼樣的立法院。」
台灣政情從一九八八年一路搖擺而來,迢迢民主路,要運擇「旋轉木馬」還是「千里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