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市鎮進行曲

李傳楷
user

李傳楷

1992-02-15

瀏覽數 15,900+

新市鎮進行曲
 

本文出自 1992 / 3月號雜誌 第069期遠見雜誌

車行林口,彷彿到了另一個國度。

四線道環繞的超大型街廓,錯落著十層以上的高層建築,看不到礙眼的電線桿,也沒有污水溝和排水溝(電力設施和雨水污水管線都已地下化),平均五十平方公尺一棵樹外,還有三座公園、七個森林遊樂區。

看上林口的規畫遠景和發展潛力,四十三年次、目前是美好房屋總經理的黃海屏,九年前就從台北到林口創業。歷經五年前房地產的不景氣、狂飆,到最近逐漸回穩,黃海屏認為林口是非常完整的新市鎮,經營得好的話,「台北的重心會移到林口」。

在台北住了十幾年的藍欣棠,五年前也看中林口空氣清新、規畫完整,舉家遷到林口,雖然濕氣重,「一個房間要擺一台除濕機,」但至少不會「一開窗就看到別家。」

在三重教書的王全泰,則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去年十月搬到林口,「離開環境雜、治安差」的新莊。

市鎮美景已成形?

逐漸有一些人在林口新市鎮的號召下,從台北盆地往林口聚集。根據今年年初美好房屋的抽樣調查,在林口台北新都四百六十六戶屋主中,來自台北市的占七成以上,加上台北縣,總比例超過九成。

細看台灣省政府的「林口新鎮整體開發計畫」,新市鎮的遠景的確美好、動人。

不受既有格局的限制,林口的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截然分離。棋盤式的住宅區圍繞著條狀的市中心商業區,工業區再從住宅區的四角」向外延伸,形成一個自給自足、井然有序的理想城市。

棋格內的住宅區採低建蔽率、高容積率,挪出大量的開放空間,沒有道路貫穿(維持住宅區的安寧),也不必擔心人車爭道(人行道可直達建築物),步行不到四百公尺,就可以走到小學、兒童遊戲場、社區商店和市場。

交通網四通八達,連接周圍五個鄉鎮;由高速公路到台北市東區,不塞車只要二十分鐘;捷運完成後,十五分鐘直達中正機場或松山機場。

這些計畫分十五年、四期完成,預計到明年六月,引進四萬個工作機會、二十萬初期人口,人口規模相當於一個新店市。

然而,走訪林口,見到的是理想和現實的落差。

只有一半的林口

落後已久的三、四期重畫工程仍在原地踏步,己開發地區土地閒置、荒草蔓生;預定興建的八千多戶國宅,只兌現九百多戶;設籍人口到前年年底,才剛突破八萬人。

「林口什麼都是half,half。」在工三工業區設廠三年,利樂包公司總經理李赫遜不免抱怨。

達不到服務業的門檻規模,林口的商業活動遲遲無法展開。第一批遷入國宅、現年六十多歲的楊代章,平均一星期要到台北購物一次,因為「林口的物價普遍比台北貴一、二成」,一直到兩年前,林口才出現第一家大型超市。

都市服務設施也不盡如人意。原先計畫每個鄰里單元配置一所小學,每兩個單元一所國中。到目前為止,達到設置標準的只有一所麗園國小。考慮小孩的就學問題,利樂包公司財務行政協理唐正謀「不敢遷進來」。

最嚴重的還是交通問題。趕不上一天八班、經高速公路的台汽客運,無車階級必須耗上一個半鐘頭搭公車到台北,即使是有車階級,面對交流道不到一百公尺就有四個紅綠燈,「上下班要排隊半個鐘頭,」唐正謀無奈地說。

分析林口開發緩慢的原因,台大建築與城鄉所教授夏鑄九直指關鍵在於「執行力」--台灣官僚普遍缺乏「企業家精神」。

相較於香港成立由上而下的房屋委員會,強力推出七十幾萬戶國宅和八個新市鎮;林口仍陷在地方政府行政作業、各種法令之間,動彈不得。

「開發是team work,」台灣省住都局企畫處處長陳博雅強調,從資金籌措、土地取得、公共工程、產業引進……,到教育、交通,「每一項都需要非常多的部門合作。」

相對於香港累積近二十年開發新市鎮的人力,台灣真正有實戰經驗的人,「十隻手指頭都數不完,」一位官員私下表示。

沒錢、沒人、沒權

沒權、沒人,更嚴重的是沒錢。香港房屋委員會透過四十年低利貸款和民間投資,十七年內在新市鎮的住宅和公共工程建設上共投下七百多億港幣。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而林口經過市地重畫,政府掌握的土地原本就少,加上缺乏經費、急於拍賣,「開發權都落入私人手中,」陳博雅兩手一攤:「只有坐任土地炒作。」

調閱林口的地籍資料,很容易嗅到炒作的氣息。以長庚醫院附近、一塊四百多坪的商業區土地為例,四年內已四度易手,目前的持有人住在台北市士林區。一位熟悉房地產的地方人士透露:「三年前捷運計畫公布時,林口的土地每天漲一萬(一坪)。」

盲目炒作,將地價抬高到未來才有的價格,「連預期給開發者享受的利益,都被炒掉了,」台大城鄉所副教授林建元不禁搖頭。

美好房屋總經理黃海屏也說:「在林口蓋大廈,每坪的成本已接近地價。」

同樣的情形,在淡海新市鎮預定地重演。

從淡水鎮沿台二省道往北走,不到二公里,廣袤的田園景色豁然開朗,這塊廣達一千七百公頃的濱海地,目前已是各方財團角逐的戰場。

身兼建設公司董事、淡水鎮鎮民代表的張文陞快人快語直說:「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已經不是淡水人的了。」

計畫中的淡海,是一個容納三十萬人「集濱海運憩區、高爾夫球場專用區、現代化設施於一身的居住型都市。「我們不強調自主性,」一位參與規畫的官員解釋淡海和林口的不同。

淡水老街的夢

為了解決數以萬計人口的通勤問題,台北市捷運局決定把捷運北淡線延伸到淡海,營建署也考慮開闢外環道路,繞過淡水市區,或是沿淡水河岸興建快速道路,直接穿過淡水老街。

面對人口和交通可能帶來的衝擊,淡水人普遍心存樂觀,就像一句俗諺:「路帶車,車帶人,人帶腳,腳帶肥」,但也有一些人擔心淡水特色從此消失。淡水地方刊物「滬尾街」總編輯蘇文魁深恐快速道路一開,「淡水百年老街就不保了。」

「新市鎮就像夢一樣,很美好,但抓不住,」淡水鎮鎮長陳俊哲指出淡水夏季供水不足、現有垃圾掩埋場壽命剩下不到一年,「再容納三十萬人口,有很多實質困難。」

這些最後都歸結到整體規畫的問題:新市鎮究竟能滿足民眾多少期望?究竟能替台北都會區解決多少問題?

三十九年前的香港,因為石峽尾違建區的一場大火,燒出了五萬個無家可歸的人,也燒出了資本主義世界規模第二大(僅次於新加坡)的公共住宅計畫;由國宅、新社區到新市鎮,循序漸進發展成一條鞭式的住宅政策。

而每年需要兩萬多戶住宅的台北都會區,是否也有明確的住宅政策,或者只能冀望夢想中的美麗新市鎮?

實驗首都已西里亞

在現實之外建造理想城市,是許多都市規畫者的夢想,也是開發中國家加速現代化的一條捷徑。

三十五年前的運西就實驗過這個夢想。它叫做巴西里亞。

巴西里亞的設計非常完美。為了根絕傳統都市的髒亂、擁擠和交通癱瘓,巴西里亞大膽採用標準化建築、人車分道設計調主體交叉路網,沒有貧民窟、沒有街道、也沒有紅綠燈。

烏托邦式的遠景,吸引了大批憧憬未來的巴西人,但不久之後,他們逐漸感到失落。

「在這裡,看不到都市人潮、街角社會、人行道社交活動,因為原本就沒有廣場、街道和街角,」一位美國人類學教授道出當地居民的心聲:「這裡只有家和工作。」

沒有街道、街名和富於變化的街景。只有字母和數字,例如SQS-106-F-504,當地居民常常找不到路回家。

出門也非常麻煩。建築物相距太遠,又有快速道路阻隔,不管到那裡都得開車,整個巴西里亞就像空城,難得看到幾個行人。

更荒謬的是,樓準化的建築原來是想打破階級差異,容納各種階級的人,到頭來住戶都清一色是中產階級。工人住在幾哩外的貧民區。有錢人搬到城郊,建立自己的王國,階級差異比巴西任何一個城市都嚴重。

有夢是好的,但忽略文化和社會現實,一昧採用外國的理想和標準,再完美的設計可能也會落空。

(取材自The Futurist)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