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電子火紅年代終結?「創新」是最大功課

《紐約時報》專訪施崇棠

朱乙真
user

朱乙真

2013-05-15

瀏覽數 15,000+

台灣電子火紅年代終結?「創新」是最大功課
 

台灣電子產業全球火紅年代已經終結?《紐約時報》罕見地以B1頭條,大篇幅報導台灣電子產業現狀,並專訪華碩(ASUS)董事長施崇棠,標題是「台灣痛失全球電子產業領先地位」(In Taiwan, Lamenting a Lost Land)。

這篇將近1600個字的專訪,在華碩台北總部進行,《紐約時報》記者Keith Bradsher描述了他這次會面對施崇棠的第一印象:身穿深藍色的亞曼尼(Armani)西裝,配上天空藍色亞曼尼領帶的施崇棠,在採訪過程中以瑜珈打坐姿勢,向《紐約時報》展現自己的柔韌性。

《紐約時報》強調,這和施崇棠過去穿皺巴巴、有好幾個口袋的工作褲形象大不相同,「當這些年我們看到施崇棠時,會對他的改變感到驚訝。」

《紐約時報》表示,這位推出了創新的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穿著剪裁合身義大利名牌西裝的電子科技公司老闆,對《紐約時報》嚴厲批評了台灣以考試為主,以工程為導向的科技教育體系,認為台灣人「沒有獲得足夠的培訓,讓台灣人失去了創新的能力」。

《紐約時報》報導,「推動創新」是今年台灣企業領袖和政府部門努力的重點,因為台灣消費性電子產業正面臨「巨大的麻煩」(serious trouble)。台灣廠商控制全球90%的個人電腦終端設計和製造,但是在個人電腦市場萎縮之際,台灣卻沒有跟上新潮流的腳步。根據《紐約時報》,發展快速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台灣只佔了不到1/5的份額;迅速獲得歡迎的Android平板電腦,台灣廠商除了華碩,還沒有其他知名產品。

「除了華碩,大家都處於困境中」

《紐約時報》採訪市場研究公司IDC台灣分公司研究副總監江芳韻(Helen Chiang),她更直言台灣「除了華碩之外,其他廠商都處於困境之中」(Outside of ASUS, all the others are struggling)。

《紐約時報》表示,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比方韓國的三星(Samsung)、中國的聯想(Lenovo),正在靈活穩健地發展。美國的蘋果(Apple)、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不斷開發突破性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甚至連微軟(Miceosoft)都開始自行開發平板電腦Surface。

市場研究公司ISI的Bill Whyman表示,Surface其實是微軟向台灣發出的重大信號,警告台灣廠商沒有足夠的創新。

《紐約時報》觀察,當台灣廠商陷入缺乏創新困境中,而華碩是個例外。華碩推出多種新的Android平板電腦,讓它在今年第一季超越了亞馬遜,成為全球第三大平板電腦廠商,僅次於蘋果和三星。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紐約時報》分析,台灣在創新過程中的問題,包括因為經濟發展停滯,新工廠遷移到中國,讓年輕人傾向公務員或學術研究工作,產業界受到冷落,「創新的工作竟然還得依賴像施崇棠這樣六十歲的企業家來進行,實在值得憂慮。」

台灣科技界另一個隱憂是學校和政府實驗室無法將想法轉化為具體成果。國科會主委朱敬一(Cyrus Chu)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就說,「台灣的問題在於,發明者沒有把發明推到市場,年輕人害怕失敗,也沒有準備好面對失敗。」

不求超越完美 只求「滿足跑分」

此外,《紐約時報》認為,台灣電子產業長期形成過份的保密文化,也是問題,「這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創新能力。」

《紐約時報》報導,為了得到惠普(HP)、戴爾(Dell)這類大公司的訂單,台灣廠商習慣把員工劃分為「專門團隊」,為專門的客戶提供服務,甚至在員工餐廳用餐,這些團隊彼此也不會見面。雖然客戶樂意和「保密防諜」型廠商合作,但這樣的習慣,其實讓台灣科技產業難以從競爭對手中學習更好的想法。

另一個問題是台灣廠商的「滿足跑分」習慣。經濟部技術處專任科技顧問詹文鑫(Chan Wen-Hsin)告訴《紐約時報》,滿足跑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略略超出預期,而不是拿出更出色、但成本更高的解決方案,「台灣只要有足夠好的方案就夠了,而不是追求最完美。」

《紐約時報》認為台灣電子產業失去領先優勢還有一個原因:人才流失。

《紐約時報》舉例,連培育台積電和聯電等知名半導體廠的工研院,近年來都失去了一些資深研究人員,不少優秀人才被挖角到中國,而台灣大學畢業生薪資滑落,也難以留住人才。

不過《紐約時報》這篇專題報導,在結論上還是給了台灣正面樂觀好消息,強調台灣廠商已經在加快創新速度,「台灣的創新和投資,正在復甦中(There is a resurgence of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 in Taiwan)。」(朱乙真)

(圖片、資訊來源:《紐約時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