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 八旗文化)
美國旅行作家梅英東(Michael Meyer)最近給「CHINA」這個英文字一個新的翻譯「拆哪」,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歷史是一部「拆」的大歷史,尤其是北京。
生活在北京「大柵欄胡同」長達2年的外國人梅英東,在2008年奧運前北京如火如荼的建設和拆遷中,帶著複雜的溫情,記錄了胡同與四合院裡的生活人們,並破譯出這座世界古老城市的「拆之簡史」。他所著的《消失的老北京》一書,在美國引起媒體廣泛報導。
從燕京舊跡的十三層白塔,到清朝皇城的偉大鼎盛,從民國北京的現代化之路到毛時代的工業化浪潮,古蹟與城牆不斷被推倒重建,「就像螞蟻啃骨頭一般。」梅英東在書中寫著。
如今的北京,因為經濟的發展,對未來充滿了巨大的樂觀,然而,許多歷史和文化正在逝去,為此付出的代價,只有知識份子痛心疾首。
知名作家馮驥才說,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提高了,記憶也就模糊了,對失去一些東西的疼痛感也隨之麻木。這是保護中國文化至關重要的時刻,為此,馮驥才封筆停寫故鄉題材小說,轉而領導一場全中國的民俗文化調查。他的發現是「觀察一個鄉村某個東西的數量,可以評估那裡文化腐蝕的程度。」而所謂的某個東西,就是圓盤式衛星電視接收器。
在奧運前夕,一隻「無形巨手」拆除了北京許多老建築和胡同。梅英東還記得那是2008年4月25日,四處遊蕩的「無形巨手」,走過了他所租的房子,在許多面牆上畫了「拆」字。梅英東擠在人群裡,掃視著布告上指明要拆的胡同和四合院:排子胡同(八座)、櫻桃胡同(七座)、三井胡同(一戶)、大耳胡同(一戶)以及琉璃廠。琉璃廠是北京知名的古玩街,要拆的地方包括北京歷史最悠久的郵局、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你能想像在一個所有生活背景與設置全都消失不見的地方生活下去嗎?」梅英東彷彿在呼喊:「比起嶄新的純粹與精緻,我更想要古舊而親切的布景。」
(夜半時刻,「無形巨手」前來胡同,在牆壁上寫上個「拆」字。)
(北京鮮魚口一帶拆除後的廢墟,「「無形巨手」暫時放過了樹木。)
(老北京正在消失的胡同風情,成為外國遊客的最愛。他們把相機對準衰朽破敗的門廊,「喀嚓喀嚓」拍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