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康納曼:公投反應學者和民眾間的鴻溝

理性思考與公共決策論壇

新聞稿
user

新聞稿

2013-03-31

瀏覽數 17,650+

康納曼:公投反應學者和民眾間的鴻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31日與馬英九總統針對多項議題交換意見,由高希均、曾志朗和洪蘭三位教授分別提問,兩人針對公投、核四、公共議題的決策、經濟與環保之間的衝突等表達意見,其中對公共議題的決策討論尤其熱烈。許多重要企業家都參與這場論壇,包括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冠德董事長馬玉山、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及電電公會理事長焦佑均。

馬英九總統表示,政府希望由公投決定核四是否停建,這也是反核人士多年來的主張,但政府希望透過這樣的過程,讓全民都有機會表達意見,並了解一旦做了決定,大家都有準備要承擔後果,面對代價。政府最後的目標也是非核家園,只是立即達成或逐漸達成的問題。他相信如果民眾充分了解兩個選擇面對的挑戰和付出的代價,共同來承擔和面對,社會就會和諧很多。

康納曼回應,公眾的反應和態度,決定公共政策最後成功與否,而公眾的反應通常是情緒化的,只相信他們信任而且願意相信的事物,對於涉及大量專業技術層面的公共政策,如何教育公眾接受專業判斷,就是一門學問。談到公投,最近行為經濟學也有許多討論,甚至有不少批評的聲音,因為專家發現,公民投票非常容易被操控、被濫用,只要問問題的方式不同,就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康納曼表示,台灣關心的核四續建與否的問題,正是永遠都達不到理性決策的領域,這就是所謂「低機率事件」,就是指發生機率很低,但一旦發生後果非常嚴重的事件。他說,核災發生的機率,明明很低,但是真的發生了,後果不堪設想,但民眾對於發生機率是千分之一、或億分之一的事件,感受是相同的,只要他見識過這種災變後果的可怕程度,民眾就會傾向去過度渲染這事情的危險程度,也讓這種低機率事件的理性決策非常難達成。

關於核四議題,到底如何重建人民對科學的信心?康納曼提到,往往科學家跟民眾之間有鴻溝,因為科學家相信,只要提出事實,爭議就能消除,但實際上,光是提出事實,卻很難能說服民眾,跟大眾溝通,要用說故事的方法,較能引起共鳴,絕不是提出複雜的「統計數字」,因為民眾對科學數據是相對無感的。

馬英九認為,所謂理性應前後一貫,但公投的情形經常是:問題問得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而且結果經常相互矛盾,應把問題問得很明確,除民意決定外,也由國會決定。但在國會中有同樣問題,有些人以前主張減碳優於減核,後來主張改變,政府必須找出共識,兩害相權取其輕,否則大家一直吵沒有結果,至少法律的問題先解決,讓大家了解實際狀況。政治上無法做到完全理性,但可多讓人民知道狀況,畢竟受教育的人,得到充分資訊會有相對理性的決策。

康納曼表示,公共政策很複雜,決策的變數可能很多,政府、企業多半有共同目標並能一起預測結果,討論可以讓決策更有效率或減少發生錯誤,企業內的決策較少利益衝突問題。企業內目的是一致的,如果是一個國家的大型爭議則會有所不同,但有好一點的方式,過程如果公平處理,結果如何人民較傾向容易接受,人們很在意過程。在美國很常見的是,人民在法律上輸了官司,但如果很公平處理,程序選擇符合正義,較不會讓人民覺得受委曲,人民容易接受,不會抗爭,這是種社會工程。

關於如何更有效率達成公共決策,馬英九表示,公共政策例如年金改革問題,當然會有不同的聲音,勞工軍公教體會到,現在不面對下一代要面對,使我們更有信心來面對,雖結果不一定有掌聲,至少大家知道非做不可,公共策必須採取坦白、務實的態度,告訴大家必須面對、共同承擔,這就是審議制的民主,如果落實,對公共政策品質或民主深化有幫助。

康納曼表示,政府、企業多半有共同目標並能一起預測結果,討論可以讓決策更有效率或減少發生錯誤,大眾的決策則很複雜,所牽涉相關團體的目標可能完全不同,過程多變,某些時候理性決策不適合這類情形,大家會妥協,在妥協過程中,任何的改變都有人贏,有人輸,通常輸的人抗爭會比贏的人厲害。建議其實,創造不正式接觸對利益衝突的不同團體是有幫助的,在私下場合碰面聚會,認識彼此,了解對方的利益,感受彼此人性和正直的一面,有助於做較理性的決策。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如何在政府決策中落實「快思慢想」的精髓?康納曼舉例,就像工廠生產線上需有品管機制,產品才不會出錯,政府也需要高品質的決策過程,決策才不會出亂子。他特別提到,一切的源頭,可以從讓開會更有效率做起,否則通常會議都只是浪費時間。開會前應該請與會的人都先寫下自己的意見和結論,這樣才可能保證所有意見充分表達,也保證與會的人都先想過議題,否則開會時,有的人口才好,滔滔不絕,或流於「官大學問大」,讓他人不敢說話,開到最後也只有領導者的意見被聽到,那開會就只是形式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被問到經濟與環保之間的衝突問題,馬總統指出,20年前台灣修憲時就規定,經濟科技發展要和環境保護並顧。環境基本法也規定,當發生誰輕誰重的問題時,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或傷害之虞,環境保護優先。因為這樣的計劃,也促使政府採取不同的石化政策:量在外,質在內。台灣島內生產高值化的產品,不會犧牲環境生產低價的外銷品。「這就是政府現在的態度,當環境和經濟有衝突時,我們判斷它對環境的傷害,找到折衷的決定,」他說。

康納曼則認為,環保人士和經濟發展的衝突,全世界到處都在發生,想要解決衝突,就牽涉到談判。談判兩方是否帶著善意的態度來談判,將決定談判是否達成共識,如果大家心中有定見,就很難達成目的,因為談判破裂常常是因為彼此不信任,認為對方帶著偏見來談判,這樣就很容易破局。

>>康納曼訪台〈理性思考與公共政策論壇〉影片:http://youtu.be/ANskmaSQynI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