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上班族快不快樂,不問自知。同事相邀喝咖啡不是聊是非就是罵公司,而主管心裡也有數,員工私下一定無好話。
人的一生有1/2時間都在工作,職場深深影響人的情緒與生活品質。工作多年,我經常想,難道所有關係都只能是零和遊戲嗎?難道主管與部屬「不是你輸,就是我贏」嗎?難道,不能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嗎?
近期,《天下文化》出版了由史蒂芬.科維(Stephen R. Covey)所撰寫的《第三選擇》,才翻閱第一章,就頗有遇到知音的感覺。這本書顛覆過去管理書籍的思維,不是教導你如何超越對手、擊敗競爭者,而是試圖找到一條雙贏的神奇道路。
聆聽與同理心是找到「第三選擇」的重要關鍵。
在台灣的家庭、校園、職場裡,到處充滿單向的溝通模式。多數人生長在只有「聽」不能回嘴的家庭;進入校園後,專心「聽」講,勤作筆記;邁入社會後,仍然要「聽」從上司的指示。
儘管不少人已開始改變互動模式,但東方社會長久形成的溝通文化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職場,想要解決老闆與員工,部門與部門間的衝突與對立,更是難上加難。
每個人習慣以「自我中心」思考問題,部門間本位主義盛行,將部門利益擺第一,各持己見,注定無法發揮1+1>2的縱效。
想一想,聆聽與同理心,真有這麼困難嗎?當你願意釋出善意,耐心聽取對方說話時,就是踏出良好溝通的第一步。多數主管面對遲到或早退的員工,不是要求下次不准再犯錯,就是施予處罰。
難道,不能有第三種解決方法嗎?有一位主管選擇不責怪也不處罰,會後還找員工談話,才知道原來昨晚孩子發燒鬧了一整夜,導致睡過頭遲到了,主管不僅關心孩子的狀況,主動提出協助,並告訴他如果今天工作不緊急,就先回家休息。這位員工感動在心裡,從此更賣力工作。
由於現代社會高度競爭,造就畸形的雙薪家庭,婦女無法安心教養下一代,成為職業婦女,背負雙重壓力,還罹患上「5點半症候群」,這是國小孩子安親班的下課時間。如果某一天,家中剛好沒人可以接孩子,她鐵定心神不寧,急著想下班。多數人畏懼主管,選擇冒風險請同事護航,但是金可國際卻創造了「雙贏」的局面,選擇相信員工,上下班不打卡,業績反而蒸蒸日上。
董事長蔡國洲認為,嚴格規定上下班時間不符合人性,就算員工人在公司,心思不在工作上,又有什麼用?不如讓女同事提早下班接孩子,她明天會加倍努力回報你。
如果主管們都能先卸除心中的那道「牆」,放下「你」「我」的執著,跟員工共同找出「我們」的互動模式與第三種選擇。相信,職場將充滿效率與笑聲,工作的快樂指數也會與日遽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