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駐北非摩洛哥殖民統帥里歐堤下令全面種植橄欖樹,屬下都勸他打消道個念頭,理由是種一棵橄欖樹需要四十年才能結果,里歐堤一聽立刻大叫:「那你們還等什麼,快點去種!」
就是這種前人種樹的精神,實現了歐市統合。今天,這棵歐洲「橄欖樹」,更將超越原定架構的歐洲共同市場,果實纍纍的從大西洋一路延伸至太平洋。
眼前的歐洲再也不只是以巴黎、倫敦、法蘭克福為三角軸心的西歐地帶,它首先凝聚了歐洲共同體的十二國經濟聯盟,繼而在蘇維埃聯邦崩解之後,觸角越過波蘭、匈牙利、捷克、直推土耳其、西伯利亞、鄂霍次克海峽,企圖醞釀一個版圖遼闊、人口超過八億、國民生產毛額超過七兆美元、生產力成長僅次日本,高居全球第二、經濟成長在二.二%~二.二%(見表)的新歐洲。
根據一九九一年十一月法國展望雜誌的民意調查顯示,將近半數的法國人已將俄國視為歐洲的一部分,七0%以上受訪者希望東歐國家,如捷克、匈牙利、波蘭等,在五年、十年內,儘速加入歐市。
法國總統密特朗在接受獨家訪問時指出:「面對東歐的改變及結果,歐洲必須不斷擴大;面對民族主義的再現,歐洲必須不斷擴大;面對全球新民主的團結需要,歐洲必須不斷擴大;面對愈來愈多的衝突和危機,歐洲也必須不斷擴大。」
種種跡象都明白顯示,一九九二年後新歐洲的發展趨勢,是版圖往東延伸。雖然官方的動作還未開始,但東西歐的民間交融即已一波波展開。
凝聚鄉愁
每天下午兩點鐘,都有一艘從芬蘭赫爾新基開出的客輪駛進愛沙尼亞港口塔林;碼頭上,孩子們興奮的揮舞藍黑白三色的愛沙尼亞共和國旗,大人們擁抱、親吻;有的因離別而落下眼淚。這兩個相距僅八十公里的城市,曾經在共產主義鐵幕的兩端隔離數十年。
去年,鐵幕剛剛倒塌,人口只有一百五十萬的愛沙尼亞,就有五十萬人搭上這艘渡輪前往芬蘭。對於他們,北歐世界代表的不只是愛沙尼亞至今仍然缺乏的咖啡,巧克力、童裝,更是從十三世紀以來兩地緊密結合的文化與鄉愁。這種一世紀內戲劇性的分離聚合,同樣在維也納與布達佩斯,柏林與布拉格上演。
然而歐洲新大陸的逐步形成,並不僅建築在鄉愁與熱情上,學術間的結盟計畫,也熱絡展開。從巴黎大學到莫斯科科技研究中心,每年至少有數千件合作案例,交換學生、互派教授、共享研究經費、分擔實驗計畫等等,其中八0%以上來自歐洲內部的互助合作。
去年,超過六萬名歐洲大學生參加「求學無國界」計畫,選擇本國外的任一所歐洲大學讀書,學分與學位都受到同等承認,連獎學金的發放都只看科系成績,不管國籍種族,一視同仁。
開創新空間
二十一歲的義大利學生朱利歐正在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念法律,他的西班牙文早在高中時代就打下深厚基礎:「歐洲統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我們覺得未來的發展有更大的空間。」
也就是為了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歐洲共同體的教育委員會預備在未來幾年,吸引七百萬名二十五歲以下的歐洲學生,參加出國求學的計畫。
而隨著學生的移動趨勢,各專業領域的大學教授也突破往昔一份聘書、一所大學的限制,增加許多出國講學及兼任課座的機會。丹麥,希臘,葡萄牙各大學與其它國家交換教授的計畫,僅在去年一年就比以往多了一倍。
除了教育交流,在協助東歐國家訂定改革新法上,民間的融合力量也發揮了凝聚的影響力。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紐約的街上飄著白雪,正在全球排名第一大顧問公司科普--利柏(Coopers & Lybrand)開會的蘿迪卡,突然接到祕書的通知:「西奧塞斯古下台了!」這個消息改變了蘿迪戶的後半生,也使她回到二十年前帶著一本假護照及五十美元逃離的家鄉--羅馬尼亞。
十八個月之間,蘿迪卡往返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三十二趟,終於促成了羅馬尼亞新政府通過國營企業民營化法案。她對東歐前途充滿期望:「我相信自己的國家正逐漸走向正確的方向,而我也要為這個目標繼續努力,現在我唯一覺得遺憾的,就是當初沒有教我的孩子說羅馬尼亞文。」
買賣見真情
當然,對東歐世界真正要發揮實質上的援助,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商品交易經濟。
最近一、二年,東西歐經濟往來並不只是由西往東的援助,雙方的經濟互動,在東歐商品頻頻出現在西歐櫥窗中可明顯看出:價格低廉的蘇聯電視機、樣式老舊但料子極佳的捷克西裝、匈牙利鵝肝醬、波蘭魚罐頭……。僅僅法國,去年就買了一百五十萬隻蘇聯錶、四十萬張羅馬尼亞木椅、六萬台南斯拉夫冰箱、一萬二千噸匈牙利牛肉,法國企業家阿特利說:「如果我們不肯買他們的商品,任何經濟援助都發揮不了作用。」
事實上投資眼光敏銳的商人早在開放前,就已進入東歐據點;其中北歐商人經營波羅的海地區的生意,可說不放過點滴的機會。一九八七年以來,北歐與波羅的海國家的合資案已達幾百件;以愛沙尼亞為例,去年七千萬美元的外國投資案,芬蘭的投資就占了一半以上。
西歐製造業也在東歐原料及廉價勞工的誘惑下,開始前往東歐投資設廠生產。著名的瑞典家具Ikea已經有一五%的產品在東歐生產。成衣名牌Hugo Boss及Escada若是沒有東歐工廠的後盾支援,根本不可能成為歐洲第一品牌。負責採購業務的經理沙勒蒙松指出:「東歐正如同當年的北非殖民地,不但對西歐提供原料及廉價人工,而且還是受過訓練的技術工人。」
世紀末焦點
在東西歐經濟互相需要的前景下,歐洲十二國的經濟共同體組織的格局已經顯得狹窄,跟不上歷史變遷;取而代之的則是「新歐洲大陸共同市場」的構想。
義大利最大工商業奧利維堤集團負責人班諾迪堤指出:「歐洲,像一齣正在上演的戲,一九九二年的歐洲共同市場已經落幕,現在需要的是一個更廣大的歐洲共同體;雖然我們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價值觀不盡相同,但是對經濟發展和自由民主都有著共同的渴望。」
然而新歐洲大陸的形成並不那麼容易,一個容納十七至二十個會員國的組織,單是通過法案的投票表決方式,就很容易爭執不休。英國動輒在歐市議會投否決票的舉動,就曾經令歐洲共同體陷入僵局。一旦加入芬蘭、匈牙利、捷克等經濟體質較差的東歐國家,擺不平的局面自然更加嚴重,
今日的歐洲已經儼然從舊世界進入新大陸,它的擴展也已成為這個世紀末期最引人矚目的焦點。它牽涉的範圍包括經濟、政治及版圖,影響力更是全球性的;甚全有人宣稱它的重要性和往昔的世界大戰一般:「牽一髮而動全身」。
(取材自法國展望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