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選民品質決定民主水準
基本上,台灣仍是威權體制的政治文化,但已慢慢趨向民主,選民更具現代的觀念。
選舉是影響台灣整體政治發展、政治變化最重要的因素。選舉的機能就像個漩渦,把所有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資源全部捲入。
到選舉前,整個社會都動員了。這種漩渦的機能已制度化,停不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總要動起來。很多候選人在此時突破禁忌,言論可以更自由,這就是「民主假期」;而它推動整個社會,造成威權體制逐漸瓦解。
原本是威權體制利用地方選舉,爭取它的合法性,但因選舉時不斷一點一滴突破,使威權體制鬆散,必須趨向民主化。
選舉也造成文化層面的變動,行使投票權是民主文化的表現。民眾知識水準提高,自主權意識愈來愈強,認為投票是權利,每回投票率總在七0%左右。
擔憂選舉帶來傷害
我們調查選民行使投票權的態度,發現幾項數據值得注意:
一、民國七十五年有四0%的選民認為,選舉對政黨政治有突破,民主有新的希望;到了民國七十八年增加到六三%。
二、民國七十五年有九.一%選民認為,選舉可能使本省同胞政治地位提升,增加未來主導政治的可能性;民國七十八年增加到四四.六%。
三、在民國七十五年,有三0.二%的選民擔心,選舉對政治安定造成傷害,憂慮國家前途認同的問題;民國七十八年,這個數據增加到四七%。今年的情勢可能會使這個比率更高。
至於選民決定投那一位候選人的取向,大致來說變化不大,往往是候選人本身條件重於政見主張及政黨。
比較近年來選舉的數據,候選人取向總是高居第一位(七十五年有七0.一%,七十八年有八0.五%);政見取向大幅增加(七十五年是二三.四%,七十八年是五四.二%);政黨取向變化小,總在二0%左右;靠私人關係、社會關係取向的有降低之勢(如私人關係取向七十五年是一九.一%,七十八年是,二.四拷)。
一次超負載的選舉
其實數字背後有很複雜的行為意義,為什麼選民會認為這位候選人能力高而投他,可能還受其他因素影響。
例如,一位先生告訴太太這位候選人能力強,鼓勵太太投這個人,與先生告訴太太這位候選人能力強,可以考慮,有不同的意義。先生可能是造成太太投票行為的結果,也可能是一個媒介。
調查顯示,沒有一種媒介有獨斷的效力。但可看出愈是競爭激烈的選舉,大眾傳播媒介(尤其是報紙)、候選人的宣傳、私人朋友的影響力愈大。
總之,選民的品質好、候選人的品質好、媒體的品質好,則愈有助於民主水準的提升。只要不斷有選舉,發揮漩渦機能,也會提升民主品質。
今年的選舉,是針對體制存廢的結構性選舉,甚至上升到國家結構層次的革命性選舉。這就超過民主國家選舉機制本身的負載,使今年底的遠舉呈現緊張的局面。
(胡佛為台大政治系教授)
陳義彥/私人關係左右政情
台灣的公民選舉,以不同類次來分,從民國二十九年開始,到今年年底二屆國代的選舉,正好滿九十次。
這第九十次的選舉,比以往特殊,就是修憲與制憲的對決。
根據以前研究顯示,國大代表的選舉,選民的政見取向偏低,不過我預測今年選民政見取向會提高;也可能在都市中政見取向提高較多,而鄉村和以往一樣靠關係、靠派系。
目前台灣學術界研究選民投票行為,基本上延用美國發展出來的理論、研究模式,即選民投下這一票最主要考慮的因素有三種取向:政黨、候選人和政見。
此外,在台灣研究選民投票行為,要納入「傳統社會關係」這個取向--這是台灣特有的文化產物。
台灣選民投票會受人際關係、鄉情關係影響,研究中,選民回答投票給某位候選人,是因家人、親友推薦,或與他有同鄉、舊識的關係,有相當比例。所以候選人往往奔波於選民的婚喪喜慶間。
政見取向偏低
影響美國選民長期性、潛在性的投票因素,是政黨認同;而台灣的研究趨勢顯示,長久以來,影響台灣選民投票行為取向,以候選人的因素占第一位,即考慮候選人的形象、學識等。
當然不同種類的選舉、不同地域的選舉,選民的投票取向也會有差異,向來,台灣選民的政見取向偏低,尤其都市化程度較低的地區靠的是關係,選民根本不太知道候選人的主張。
我從民國六十九年參與台灣選舉的研究,這十年來每一次都是關鍵性的選舉;六十九年是中美斷交後的第一次選舉;七十二年黨外後援會推薦候選人;七十五年民進黨成立;七十八年是解嚴後第一次的選舉;明年則是資深立委完全退職後的選舉。
雖然每一次都是關鍵性的選戰,但從學術研究得出的趨勢來看,台灣選民的投票態度變化並不大,主要是因為受傳統社會關係的影響。
例如,一位曾當過兩屆新竹縣鄉鎮長的國大代表告訴我,民進黨籍的范振宗會當選新竹縣長,並不是因為新竹選民變了,使民進黨在新竹可以出頭;而是因為「范」姓,在新竹是大姓,這可想見宗親力量還是很大。
桃園、新竹靠宗親,台中、雲林、彰化派系影響力大,又基於默契,不同派系每隔幾年輪流當政;加上投給民進黨的選民通常不願明說,選民也會隱藏投票原因,如因賄選,或明明是受人遊說,卻說是所投的人形象佳、政見好,種種因素都增加研究上的困難。
學術研究人員也不斷腦力激盪,找更多的變數來測出選民的投票態度、行為。例如,對政府的信任感,是否因不滿國民黨,但又覺得民進黨可怕,所以還是投給國民黨?是否這些年的政經變遷,使鄉村農會組織不再受國民黨影響,敢於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
我們希望把選民真正內心意象呈現出來。
(陳義彥為政大政治系教授)
蔡啟清/獨立性、批判性選民增加
我從民國五十七年開始研究選民投票行為,至今二十多年,選民的變化相當大,特別是解嚴以後。
第一,選民做決定的時間延後了。解嚴前,幾乎公告候選人後,就可以從候選人的票源估計出誰會當選,誰會落選;現在短短十天,或十五天的競選活動期間,往往出現扭轉局勢的現象。這幾年,候選人大都把重心移轉到競選活動期間。
解嚴以前,我國人民的政治參與方式,絕大部分只是投票而已,其他政治參與方式,如參加民間社團、助選等都偏低。解嚴以後,政治參與逐漸提升,特別是政見發表會,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很明顯增強。這可能是使選民延後決定投票態度的原因,也可能是民進黨發展空間大增的原因。
解除戒嚴,政治言論空間變大,民眾政治參與也較為熱絡。以往的研究分析,公辦政見發表會的影響力不一定小於私辦,而近些年私辦政見發表會的影響力遠大於公辦。尤其現在新的敏感政治議題不斷推出,在野黨總比執政黨更能提出攻擊性的政策主張,吸引人民注意,所以候選人打形象牌、或提出吸引人的訴求,當選機會就增加。
社會多元化發展,民眾自由活動空間擴大,使獨立性、批判性選民也增加了。組織票、地方利益票有減低之勢,也有選民並不一定支持反對勢力,但希望有制衡的力量,而投反對黨一票。
選區大小影響勝敗
不過,選民雖然有改變,但選區大小仍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
以過去經驗來看,今年底的選舉選區畫得很小,派系的影響力會很大,原有的人脈關係運用會增多,所以教授參選能吸引多少人是蠻有限的。
我認為,今年兩黨在年底選舉的訴求上要提升層次,例如執政黨必須提出若台灣馬上獨立,會有什麼危機,讓民眾知道利害關係;民進黨要提出如何在不影響現有經濟發展、社會生活方式下,以台獨訴求,對我們前途、幸福有何好處。政黨政治應在建立對共同生活的認同下競爭,而不該一味尖銳對立分離,以民族、省籍做訴求點。
訴求主題層次提高,讓民眾知道利害關係,民眾才能真正參與。雖然鄉村選民可能不太瞭解,很難避免仍採派系、關係取向,但努力提升層次總是好的。
過去,選舉對部分選民來說是「加菜月」,可以收到很多賄賂。選民對自己為什麼要選某人,選了這個人有何後果,將來的政治發展對自身有何利害關係,都不知道、不關心。
現在政治訊息極龐雜,我們應該讓選民具理性批判能力。我們的政治教育應當加強,既然肯定一人一票、每票等值,就要讓選民瞭解前程都操在自己手上,成為負責任、具理性批判能力的選民。
(蔡啟清為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