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來,台灣逐漸演變為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國民平均所得目前已提升至八千美元,其間科技發展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與先進國家比較,我們的科技發展基礎尚嫌薄弱,例如,以國際學術期刊論文發表的數量為指標,台灣目前尚不及以色列、瑞士、瑞典、丹麥等國。
展望未來,我們可從厚植科技發展基礎、疏通科技發展管道兩大方向繼續努力,以建立科技研究的社群為目標,使科學真正落實於本土文化中。
要做到這一步,筆者認為下列的問題值得重視改進:
一、落實科學教育,紓解升學壓力。升學主義嚴重扭曲了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目標,尤其國中教育階段,為了升學,必須耗費絕大部分的時間於瑣碎的記憶,訓練出有如反射動作般的答題技巧,使學習淪為考試解題,如何能培養對科學的興趣、追求真理的熱忱、創造發明的能力?
紓解升學壓力,使學生有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對科學的志趣、理解科學真諦,實為教育界當務之急。
擴大國際影響力
二、暢通科技人才培育管道。台灣目前已有從小學到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但是兵役制度都迫使獲得博士學位的年輕人,必須中斷兩年的研究工作,相當可惜。希望政府早日實施「博士後研究」替代服兵役的辦法,吸引優秀人才留在國內發展。
三、改進科技經費的運用,增進使用效益,力求透明化與合理化。近年來大家都注意到提高科技研究經費的問題,而如何合理分配並有效運用經費,發揮最大效益,是更重要的問題。研究經費應該除了靠專業圈內的同儕評審外,還要使評審過程透明佬,並定期公布研究成果。
至於科技界爭取研究經費及報酬,應訂定合理規則,使大家的立足點平等,猶如運動員在競賽場上透過公平合理的規則,公開競爭一樣。像中研院特別優遇生醫、分生和原分三所,台灣大學特別優遇應力所……等情形,應該儘量避免。
四、珍惜已有的科技研究成果,促進學者間的合作。對於台灣已有的研究成果,應予以肯定,特別是對長久在國內研究,且成績卓著的年長學者,社會應給予相當的禮遇。科技界亦應培養相互合作、欣賞的胸襟氣度,共同促進科技發展。
五、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擴大對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過去由於留學觀念的影響,我們頗注意與科技先進國家間的交流,且以「輸入」為主,今後當培養獨當一面的氣度,也注意「輸出」的問題。加強與經濟、科技較台灣落後的國家交流,擴大我們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
例如,擬議中的援外法案,宜將支持外國學者、留學生到我國訪問研究、參加會議、留學進修等納入援外項目。
上述意見若能實施,我們將能厚植科技發展的基礎,在國際科技界扮演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
(胡進錕為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