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師林語堂曾以女人的裹腳布和迷你裙,來比喻演說的精采與否。
如果,用裹腳布和迷你裙來隱喻女人的昨日和今日,解開了腳上又臭又長的束縛之後,是什麼力量使女人換穿上套裝窄裙?
「過去八十年來婦女最大的改變,就是出外就業。」台大社會系教授伊慶春明白道破女子獨立自主的原由。
當婦女出外就業增多後,夫妻分工現象日漸普遍,家庭結構和倫理觀念也隨之轉變。「我們可以預期,下一代會更不同。」研究婦女和社會關係變化的伊慶春指出,國外已有研究發現,職業婦女的下一代由於經常看見、或實際參與分擔家務,比起生長在其他家庭的孩子,更能平等看待男女地位。
解開裹腳布的剎那
婦女擺脫束縛、追求平等後的簇新面貌,牽引著家庭和社會的發展。
對於婦女地位的改變,一般多認為來自教育和經濟的逐步推動。
教育普及,給予婦女知識和工作能力;經濟發展,給予婦女就業機會。步步發展使得近代婦女得以一展長才,爭取平權。
但論及婦女解脫束縛的根源,不能不將歷史的縱深引到建國之初,解開裹腳布的剎那。
「婦女之所以受到注意,和救中國運動大有關係。」專研婦女史的台大歷史系講師林維紅點出關鍵。
自清末維新開始,有識之士感慨國家積弱,需要號召全民,振興民族。而占了全國一半人口的婦女--這二萬萬人一旦動員起來,必能強國強種。於是廢纏足、興女學、倡女權,皆在民族主義大纛下一一高揭。
梁啟超在其知名的「飲冰室文集」中寫下「倡設女學堂啟」;閨闥禁錮,例俗束縛,惰為游民,頑若土番。嗚乎!聚二萬萬之游民,國幾何而不弊也?
長鎖深閨的中國女子頓時肩負國家一半的責任。革命烈士秋瑾在報刊上大書「勉女權」;「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
生於廣州世家的鄭毓秀,五、六歲就死命解去纏足帶,十四歲那年,自己寫信解除祖母幫她訂的婚約。隨後上洋學堂,加入同盟會;民國成立後,還參與討伐袁世凱。這樣一位女子竟然能受到母親的鼓勵,母親告訴鄭毓秀,革命可以改良婦女的命運,以後就不會像她一樣受到婆婆虐待和丈夫遺棄。
改變自己改變歷史
當時的婦女也許不明白自由和平等的含意,都隱隱然發現改變中國的滔天革命,也將使女子自此迥異於從前。
一篇署名「自由者金一」的呼籲,可以窺見婦女歷經數千年束縛後,期待何種新面貌。
金一的「女界鐘」,堪稱中國女權運動的代表著作.其中主張女子應享有以下七項權利:人學、交友、營業、掌握財產、出入自由、婚姻自由以及參政權。
其中最有成效的,是女子入學權。西方傳教士迢迢東渡而來,傳播教義,也傳播教育。正逢中國急思培育有知識的賢妻良母,以濟世救國,於是從設女子學校、准女子入師範學堂、出國留學,到大學招收女生,一路自光緒年間延互到民國初年。
民國八年,居全國教育首席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一聲令下,允許三名女學生入校旁聽,中國婦女更進一步取得了開啟知識之鑰。
尤其艱難的,是爭取婦女參政權。
今日台灣,屢見國會殿堂上,女立委言辭犀利質詢官員;彼時中國,婦女毫無參政權--包括選舉權、被選舉權和擔任公職權。
當時婦女爭取男女平權手段之激烈,毫不遜於現今國會兩黨抗爭。
辛亥革命廣東光復後,組織臨時省議會,推舉代議士。一位女志士莊漢翹提議婦女應占半數名額,遭到大多數人反對,莊漢翹氣憤之下,居然舉槍示威。終於一番激烈爭辯後,決定婦女可占代議士名額十人,廣東成為中國婦女參政最早的地方。
爭取平等不讓鬚眉
地方激烈,中央亦然。民國元年,南京參議院制定約法,「女子參政同盟會」的唐群英等二十人上書請願:「請於憲法正文之內訂明無論男女一律平等……。」怎知臨時約法公布後,並無男女平等的規定;一群娘子軍上書孫大總統外,並在三月底兩度率眾衝入參議院議場,和士兵衝突,打破門窗玻璃。一名警衛上前阻止時,還被諸女子踢倒。 此後對於女子爭取平權,或同情聲援,或口誅筆伐,擾攘數十年,民國三十五年憲法終於明定「男女平等」。
一個政治革命的時代,社會革命隨之而至。
確立一夫一妻制度;准許女子進公家機關;美國山額夫人來華宣導節育……;辛亥革命後,中國婦女層層掙脫了傳統習俗、職業限制,甚至生育的束縛,「就是要擺脫不合理、不人道、不平等。」林維紅總括而言。
然而女子一步步向前行,大目標仍在救中國,並不是以改變婦女本身為目的。
「解放個人,是為了民族大義。」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研究員梁其姿剖析,中國鮮少有以「人」為出發點的自決觀念。
就時間言,北伐、剿匪、抗日,連年兵禍中,「新運婦女指導委員會」等婦女組織出現,多是以救國為目的。就空間言,即使僻處一隅的台灣,提升女子權利地位,也是扛著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關心祖國前途的神聖使命。
和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國婦女地位的進展,並沒有一套屬於女人本身的理論基礎或意識型態支持,而是民族主義,把中國女子領上了檯面。
「五四」前後的新思潮、新反動,剝除舊道德、舊習慣、舊信仰、舊禮教。跨出閨閣的婦女,不再限於少數的中上流貴婦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一般婦女也受到衝擊。
自我肯定最重要
國民政府遷台後,工商業發展迅速,婦女就業機會增加。藉著經濟獨立,婦女得以展現更多樣的面貌。
民國六十年代,學法律的呂秀蓮自美返國,提倡新女性主義,主張「先作人,再作女人」,開展台灣的女性自覺。
民國八十年代,在大學任教的李元貞組織「婦女新知」,救雛妓、反對販賣人口,力主「喚醒婦女、支援婦女、建立平等和諧的兩性社會」。
姜蘭虹等在學術領域卓然有成的女知識分子設立「婦女研究室」,從事扎根教育和專業研究。
更多數的現代女子活躍在校園、勞動市場、公司行號乃至決策階層,不再以家庭為生命唯一重點,雙生涯家庭、單親家庭逐漸普遍。
伊慶春教授預期,家庭人口減少,每個人不再像以前,可與家中親疏不等、輩分不同的親人學習互動規範。家庭的約束力減少,社會的吸力增強。
一部婦女生活史的改寫,也逐步改變中國社會的基層結構關係。然而不論男女兩性,在解除束縛、追求平等的過程中,「自我肯定最重要。」梁其姿點出。
那堪回首,金粉可憐蟲
在中國,「巾幗英雄」、「不讓鬚眉」一度是新女性的代名詞。女性主義並未喚起女子的自覺,反而是澎湃的民族主義浪潮,在救中國的同時,也救出長鎖繡襦的中國婦女。
西元一九0七年,上海出版的「女子世界」登出了一首為全體女國民作的歌曲。慷慨激昂中,反映了國家興亡,「女子」有責的情懷,以及當時對女權的認知。
旋律簡單,但是作詞者一口氣譜出十套歌詞。似乎要將胸中塊壘盡吐。以下摘錄其中四套:
一、很恨恨,中國民族含垢永沈淪。報上無如男子好,北面事虜廷。胡亂講維新,看他髮髮也驕人。惟我女子,正大光明,不生倚賴心。
二、風風風,大地文明氣運渡亞東。獨立精神旭日紅,自由潮流湧。安權世界重,公理平等天下雄。那堪回首,金粉胭脂,一般可憐蟲。
三、壯壯壯,同胞姐妹氣慨都顯昂。光復舊物如反掌,莫笑吾輩狂。胡塵必掃蕩,大唱男降女不降。揚子江流,崑崙山色,特別顯榮光。
四、明明明,二十世紀大漢女國民。激昂慷慨赴前程,觥觥自由魂。鐵血作精神,俠骨柔腸和愛情。氳氤磅薄,瀰漫膨脹,煙士披里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