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國內的科技學術圈響起一連串的警鐘,指責論文抄襲,抨擊過度膨脹的研究經費破壞了學術研究的品質。環保科技研究顯然是首當其衝。
經過環保署與國科會的雙重審查,今年退回的研究計畫達五分之四,剩下的五分之一續遭立法院刪減三五%的預算。趙少康擔任環保署長後,又要求全面「整合」繁多的研究計畫。一波三折,該在七月就開始的研究,到了九月仍未能簽約展開。
若說這些舉動確能改善學術風氣,提升環保科技研究的品質,相信不會有人反對。我也相信立法院刪減三五%預算的本意,是要環保署以更嚴謹的態度去蕪存菁,以更仔細的考量檢討各計畫的經費。
然而如今環保署卻要求一律齊頭式刪減經費,並且硬把不同學校科系的研究計畫合併,甚至把計畫併入其他科技研究機構或顧問公司執行的計畫內。
「合併」不是「整合」,此種換湯不換藥的作法,不僅徒增行政管理上的困擾,更令許多始終維持清譽的研究者卻步。
其實,目前台灣地區的研究人力絕大多數集中在大專院校,但在全國五百多億元的總研究經費中,僅有一五%流向大專院校;而各校研究成果的品質差距甚大,環保科技研究也是如此。研究品質較好的教授,研究成果較為實用,因此真正令環保署頭痛的應該是,問題總是集中在部分學校,而呈計畫多、經費少的現象。
齊頭限制降低水準
環保署的解決方法都是齊頭式地刪減學術機構的預算,限制數量及合併計畫,未免令人擔憂,研究品質將會降低,也使可應用及執行的成果更趨減少。
另一方面,龐大的科技研究機構及顧問公司,並沒有刪減經費。研究資源的分配不均,將吸引部分教授擔任顧問,反而降低教學與研究水準。
重新規畫環保科技研究絕對是必要的。除國科會支持的計畫外,其他的環保科技研究必須以能解決問題為依歸。
台灣地區長期污染的結果,造成舊有的污染問題尚未解決,新的污染問題又層出不窮。我們的人力有限,許多學者又競逐美、日等國尚未有明顯方向的新污染課題,最後可能徒勞無功。因此,定期檢討國內優先解決的污染問題,可以凸顯出該進行的研究走向。
環保科技雖跨越工程與科學的領域,但以科學為基礎,工程應用與整合為目標的大原則,應是與其他工程領域相同的。
因此,大型環保科技研究的發展,仍應以環境工程領域為核心。在充分瞭解需求後,逐步推敲、求證、澄清、瞭解,邀請各領域研究人員參與研究,而研究內容與成果,也要完全符合最終的需求。
環保科技研究的整合應以校為單位,各自發展一個至數個可勝任、也能有具體成果的大型計畫。
為了因應外界的批評,與其在這一、兩年間,花功夫掩人耳目地去合併計畫,倒不如即刻檢討解決環境問題的優先順序,逐步完成環保科技整合。
(駱尚廉為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