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豐韓玩具與營口信一皮革,被公認是南韓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的成功典範。他們以距離南韓西海岸最近的渤海灣地區為據點,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工,創下豐厚的利潤。
在渤海灣地區投資的南韓企業,大多是勞力密集的產業,主要是縫製、皮革、成衣、農業產品加工、食品、輕工業製品等,投資型態以中小企業與小資本的投資為主。根據統計,到今年三月底,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七十四個南韓企業中,七0%以上不到一百萬美元。
這種勞力密集型的中小企業紛紛到中國大陸投資的理由是:一、南韓國內工資不斷上升,使得價格競爭力脆弱;二、勞工不易求得;三、勞資糾紛不斷。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在大陸發展的優勢是:小額的投資,風險較小。
此外,大陸的工資比南韓低廉得多,也是誘因之一。以韓元換算,平均每名勞工每月的工資約為五萬韓元(折合新台幣一千八百五十元)。由於中國大陸的工資水平原來就很低,外商的工資儘管比同業種的國營企業高出約二0~五0%,但對南韓企業而言,仍然是相當划算。
另外,一個吸引人的因素是地稅便宜。外國企業在中國大陸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方式有許多種,有每年支付土地租金的方式;也有一次付一筆錢取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權,然後每年再酌付土地使用費的方式。
例如,青島就有每平方公尺每年付租金十二至十四元人民幣的方式;或是一次付一百三十三元人民幣取得三十年的使用權,以後每年再付二元的方式。
廉價豐富的勞力
近年南韓企業大量湧到中國大陸,尤其是到渤海灣地區投資,就是因為當地有廉價、豐富的勞力。例如,天津的豐韓玩具招募一百名員工,竟有一千人來應徵,由此可看出當地人力之豐。
沒有勞資糾紛
除了人力、工資與地租低廉,中國大陸沒有勞資糾紛,是南韓企業前去投資的第三個因素。
大陸外資企業工會的主要功能是:一、對外資企業的經營提供協助,負責員工的在職教育;二、保障大陸勞工的合法權利。因此,只要外資企業不違反大陸的法律,也不與工會發生摩擦,工會就可以在勞資雙方之間,扮演有利經營管理的協調角色。
在中國大陸的企業,由於不像資本主義社會的勞資關係,要為工資問題展開交涉或協商,因此很少發生罷工。如果勞資雙方有闢題,可以透過工會代表的建議或協商來化解。工會代表並不是由勞工選舉產生,而是由政府當局所指派,其功能近似於「勞務管理者」。
由於同屬「漢字文化圈」的關係,加上中國大陸有許多朝鮮族僑民,沒有語言溝通上的困難,也是企業願意到大陸投資的原因。
儘管體制不同,大陸勞工的生產力不高;但也有不少企業認為,大陸勞工的生產力已經比想像中高多了。
營口市一家製造化妝用刷子的廠商負責人金先生說:「中國人說做就做的勤勞性格,以及技術學習能力,比起泰國、印尼勞工的生產力要高多了。」
天津豐韓玩具的曹明圭社長則表示:「中國大陸勞工的生產力可達南韓勞工的八成左右。」大陸在開放改革之後,工作環境的氣氛已大不相同,尤其許多外資企業引進績效獎金制度以後,大陸勞工都一改過去懶散的工作態度。
人治重於法治
儘管如此,企業在大陸投資還是有許多難以克服的障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法令規章的不完備,效率因而抵減。
天津三環樂喜公司的鄭先生說,他為了進口一輛公務用車,整整折騰了三個月,天津市當局許可了,在北京都被打了回票。後來才搞清楚,只要交一千美元的手續費,就可以在保稅區買到進口車。他說,中國大陸的行政程序與責任權限不分明,辦什麼事需要什麼程序與文件,是一門大學問。
而法律制度的混亂,更是中國大陸特有的「地方分權主義」下的產物。由於國土面積太大,許多中央政府決定的事項到了各地方之後,地方政府為了適應不同狀況與需要,只好變相解釋或以變通的辦法去執行。
如此的地方分權主義,到最近採行的開放政策之後尤其明顯。台灣人所謂的「諸侯經濟」,指的便是大陸各地截然不同的經濟法規,像古代占地為王的諸侯一樣。
而大陸法令的雜亂無章看來,可以知道大陸是個「人治」重於法治的地方,人情關係可以使事情無往不利。
許多南韓企業都承認,在中國大陸若想找人合作投資,對象的選擇非常重要,選對了,便是事業成功的保證。因為在這樣人治重於法治的社會,想要求生存,非要有一個有力的合作對象打通行政部門的關節不可。
此外,許多南韓企業不懂中國大陸的雇傭習慣,吃了不少苦頭。有些企業以為大陸勞工不能罷工,工會的功能不彰,就可以高枕無憂,實際上並非如此。大陸勞工的休假制度比南韓健全,每年的休假日數也比南韓多。
而且,大陸法令對解雇員工的規定也比較嚴格。對於職業傷害、患職業病正治療中的勞工、產假中的女性勞工,都不能解雇。若因正當理由必須解雇勞工,也要在退職金外,再給予三至六個月工資的中途解雇賠償金。
獨資比合資有利
在中國大陸投資時,採獨資或合資經營,也攸關事業的成敗。獨資企業的經營比較有效率,因為決策的管道單純,人力的確保與管理比較容易。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以獨資的型態較為有利。
若非合資不可的話,如何選擇合作對象呢?南韓「國際民間經濟協議會」的一位幹部建議,不妨對有意合作的對象做一次「權力試驗」(power test)。就是針對某項議題請他去搜集情報,然後再根據情報來研判他擁有多大的實力與情報網。
最近,南韓與中共的雙邊經濟交流,正急速的成長與擴大。雙方一直懸而未決的締結經濟協定問題,經過具體的協議之後,可望在今年內完成簽訂。
由於南韓與中共尚未簽署關稅與投資保障協定,因此彼此交易的商品必須比別的國家多課徵五~三0%的差別關稅,使得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吃了不少虧,南韓在大陸的投資也因此遭到不少挫折。
倒是雙方開闢直航航線以及互發簽證的進展,令人頗為樂觀。目前已可確定的是,漢城直飛北京或天津、漢城直飛上海的航線,將在今年內通航。
至於簽證業務方面,「中國國際商會漢城代表處」已自今年六月十日起,在漢城直接簽發簽證了。不久,南韓的商人或觀光客就不須再經過香港轉機,只要在漢城拿到簽證後就可直接飛往中國大陸。將來雙邊的經濟交流,以及南韓企業到大陸直接投資,會比以往更為活絡。
按部就班不要急
不少南韓企業界人士已提出警告,對於突然大開其門的大陸市場,不要過於興奮或性急,反而應該按部就班地去對應。
許多南韓經濟學家也指出,南韓政府應該揚棄只強調政治層面的北方政策,而改以謀求實質利益的「北方經濟政策」;尤其應該擺脫過去的一廂情願與低姿態,以坦蕩與積極的態度去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在南韓大田設廠製造足球的中小企業社長金忠會說,他去中國大陸考察過三次,但對大陸還是沒有信心。他說,到大陸投資固然可以較低廉的成本生產,但綜合評估運輸與行銷條件之後,獲利率並不那麼樂觀。
南韓業者普遍相信,擁有十一億人口的中國大陸確是南韓企業發展潛力的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大陸的體制與南韓截然不同,要想在這場投資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唯有廣泛搜集資訊,充分地分析研判與實地調查,才是唯一的致勝關鍵。
小企業立大功
卅四歲的曹明圭自做事以來,恐怕沒有比現在,更讓他感到充滿成就感了。在漢城總公司,他只不過是個科長,現在被派到天津擔任「豐韓玩具有限公司」的經理,獨當一面的挑戰,以及蒸蒸日上的業績,讓他又忙又樂。
天津廠成立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曹明圭被派到天津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教大陸勞工操作縫紉機。他與其他十一名總公司派來的技術人員經過一年約努力,總算把當地勞工的操作與設計水準訓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生產力也因而大為提高。豐韓玩具為了鼓勵員工,特別採行「實績制」,依生產量與品質另外發給大陸勞工「績效獎金」。徹底改變成為韓國式的作業體質,是豐韓玩具成功的重要因素。
曹明圭說,由於社會制度不同,剛開始時他花了不少工夫在監視勞工的工作態度,但卻招來大陸勞工的不滿;於是他改採放任的作法,讓員工以自律的方式管理。同時,依生產力的多寡給予不同待遇,反而因此大幅提高了生產力。
早期,為了趕船期必須晚上加班趕工,結果員工的家人齊集公司門口抗議;現在情況則大為改觀,只要工廠需要加班,勞工的家屬反而會帶飯盒到工廠,幫他們加班把工作做完。
小投資大回收
豐韓天津工廠的投資額為三十萬美元,主要是用於投資設備的費用,目前已擁有九百台縫紉機,這在南韓是少見的大規模玩具王撤。今年天津廠計畫出口七百萬美元的玩具到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地,由於生意實在太興旺,他們甚至回拒了一些訂單。
豐韓玩具以這樣的「小投資、大回收」而贏得「天津最成功的南韓企業」的稱譽。目前,它甚至成為南韓企業到大陸投資時必要的考察重點之一。中共當局對這家雇傭一千二百多人、每月支付工資四十餘萬人民幣的工廠,也相當友善。
遼寧營口的「信一皮革」,也是南韓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廣的另一個成功例子。信一皮革主要生產皮夾克、皮大衣、皮裙等製品;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取得營業許可證後,次年四月中旬開始全面生產。由漢城總公司派來的技術人員,在營口廠設立兩組生產線,募集到四百名勞工,並施予技術訓練。
生產迄今一年,信一皮革已擁有一千五百名員工,成為當地最大的縫製工廠。去年十二月,信一皮革召募八百名勞工,前後兩次的召募,共有一萬人來應徵。由於員工增加,工廠必須再擴建一倍,於是在原有一千七百坪的本廠旁邊,又蓋了一幢一千四百坪的新廠,縫紉機也從一五0台增加為三八0台。
真誠對待勞工
信一皮革原來位於漢城東郊的長安洞,由於找不到勞工,只得關閉兩個工廠中的一個,另外投資一百五十七萬美元到中國大陸求生路。營口廠今年的生產目標訂在二千萬至二千五百萬美元,已凌駕了漢城本廠的二千萬美元的目標額。
信一皮革營口嚴負責人徐義教透露,縫製作業的特性需要纖細的手工,在傳授技術的過程中,「以真心誠意對待中國人,使技術充分傳授,生產大幅提高,這就是我們能夠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