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政變的北風從遙遠的莫斯科刮來,吹到燠熱的南中國,氣息已相當微弱。廣東省沿海一帶居民,從來自香港的電視新聞中得知了老大哥家變的消息。但他們更關心的是,香港連續劇裡的情節演變到那裡了?彷彿戲裡豪門世家的恩怨情仇,更能牽動他們的情緒。
蘇聯世紀性的巨變,抵不過一九七九年中共在這裡開了窗口後,徐徐吹拂了十年的資本主義南風。
廣東人提起香港在家鄉經營十年的痕跡,總是脫口而出:「香港打噴嚏,廣東就感冒。」香港人在廣東投資、置產;廣東人則穿過香港看到世界,十年來,兩者已在文化上產生相當程度的融合(融合的方向自然是向香港看齊)。
一九八八年以後,較大規模的台灣商人湧進廣東、福建,無意間打破這種局面。從此「南風」有了新的定義,廣東人有了新的比較對象。
早先,台商是搭香港商人的便車進入廣東,由香港人出面處理所有投資事宜,「台灣人」還是隱形的。最近一年,台商擺脫了邏輯扞格不入的港商,直接面對大陸,數量也有急起直追港商的趨勢,「台灣商人」的輪廓才逐漸清晰起來。
施行「鐵的紀律」
「副總什麼都管,甚至連我們怎麼穿衣服、走路他都要過問。」深圳特區一家台資電子廠的女職員,驚訝於台資經理人的「多事」,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要求,的確幫助她們變化氣質,改變因前的邋遢。
廣州市一家與軍方合作、擁有四千名員工的台資鞋廠,四年前到當地投資時即以嚴格訓練員工聞名。「這麼多人,水準又不高,不用打、罵很難管。」鞋廠經理私下透露施行「鐵的紀律」的想法。
儘管隨後迫於輿論壓力而稍作修正,大陸軍方經營代表和也支持這種嚴格管理。到目前為止,員工被訓練得上班時間不任意交談,訂單一下來。任何時間都可加班趕貨。這家鞋廠就這樣成為大陸外銷量最大的台商。
在地屬偏僻的鄉鎮,台商也一樣扮演強悍的老闆作風。東莞市清溪鎮一家台商鞋廠負責人裡招募員工時,就拿出在台灣服兵役的那套方法,訓練數百個女工踢正步、呼口號、疊棉被。
給予嚴格的道德教化、市場經濟式的技術職前訓練之外,台灣商人並未忽略工人的生活安排。每一家外資企業都得解決員工的食、宿問題,但大陸勞工從台商的安排感受到人性化的一面。「以前在港資企業裡,大家領了飯蹲在路旁吃,現在有餐廳可以坐著吃。」寶安縣龍華鎮一家台資企業的工人第一次覺得活得有尊嚴。
開啟生活革命
平均一個月三至四百元人民幣薪水、固定的住房及伙食,使數以萬計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歲的勞工,從大陸各省前來福建、廣東謀生,接受工業化的洗禮,也開啟了翻天覆地的生活革命。
他們來自內地,影響也向他們所在的區域擴散。每年春節假期,他們帶著一年累積的儲蓄,在深圳、廣州購買了次檔衣物,風塵僕僕回到家鄉,被鄉人以神明般地迎接。 一個家在陝西的勞工指出,她常寫信告訴家人在廣東的生活,他們卻總以為她說謊,直到她帶家人到深圳住進賓館、遊覽數天,他們才恍若置身天堂……。
從內地來的勞工被激起勞動的積極性及物質的欲求。生在特區當地、受過較高教育的年輕人,則在物質之外,開始尋求精神層次的滿足及價值觀的重新認定。
廣州晚間電視劇裡,操普通話的男女主角有這樣一段對話:
「妳別跟著我,跟著我只有受窮。」在鑽油井大隊工作的男主角說。
「我可以自費去北京、北戴河,那裡受窮?」女主角說。
「妳到底怎麼過這輩子?」男的問。
「別的不說,只求在自己領域裡做個出類拔萃的人。」女的答。
「妳真厲害!」男的歎。
集體思想瓦解,個人價值升起,是南方吹來最有勁道的一股風。
「追求自我體現、自我意識浮出,覺得不可輕易浪費自己,也不願別人輕視他……」廣東省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秘書長婁峪淮,對一般人價值觀的改變有如許觀察。
消費能力增強,使一些知識分子或城市居民在物質方面獲得滿足。由於副食增加,三口之家吃一人份的米已足夠,多餘的就拿去調劑其他用品,或者用兩斤差米換一斤好米。一個月薪四百元的職員,捨得花二百八十元買下一雙進口皮鞋。物質生活滿足到某個極限、「再吃也吃不了多少,錢再多也變得不具意義。」不少人開始產生疑惑、轉而尋求生活價值的新出路。
追求自我實現
學經濟管理、在國營企業服務的吳天祥,眼看著一批批同事到外資企業賺了大把的錢,自己卻一直在國營企業、外資(尤其台資)企業、搞個體戶三者之間猶豫。「辭職了去外資還可交代,自個兒做就沒法向親友交代。」外資企業讓他有攢足資本的機會,但是他希望老闆能給他一定的空間、權力。吳天祥最想要的還是「自己搞實業」。近四十歲的他略帶憂鬱的看著算命師所指點適合他的南方:「賺錢是其次,就為了心底那點有力還沒使出來的感覺。」
曾經在廣東開放外資企業政策中,參與起草「合作經營」條例的婁峪淮,想的也是「自我實現」四個字。一年總要到香港幾十回,有許多「出去」的機會,婁峪淮卻選擇了留下來,「一半是因為生長在這裡,另一半都是想透過對社會的貢獻,實現自我價值。」
四十五歲的婁峪淮出身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曾受文革洗禮,說起話來眉飛色舞。他堅信,廣東的改革向北推移,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較年輕的一代,則呈現價值迷亂的現象。
不少人仍嚮往國營事業的好處。深圳一家台資電子廠負責報關的女職員,雖然月領九百元,都不斷抱怨在台資廠上班太累。二十七歲的她,最大的問題是台資企業並不能配給她永久的住房。所以她考慮工作三年後,也許該再回到國營企業去。
廣州一個月入千元的計程車司機,一直弄不懂為何女孩子不願嫁像他這樣高收入的男孩?而他對自己的前途也感到茫然。
「我們受過哲學訓練,年輕人卻讓太多遊樂玩意分散了注意力,」婁峪淮抽著菸說:「除非等到跌倒了,他才會開始思考人生的問題。」
蘇聯政變北風吹來,北京的中共領導人趕緊再加一道冷鋒,「反和平演變」成為最高策略。據瞭解,這些策略指出要防堵資本主義國家五個「陰謀」;一、透過控制國際機構和大財團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控制;二、資本輸出;三、壟斷技術;四、掠奪資源;五、破壞生態。這項策略配合「六四」以後針對國內的「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政策同時進行。風潮何時影響廣東一帶,目前尚無跡象。
但與其說是港、澳台商的南風,不如說是中共開放政策,鼓勵了人民對現代化、物質甚至對精神價值的欲求。這其中,台商又帶動了努力工作的強大動力,「當每個人都強調發揮,總體就進步了。」一位中共地方政府領導人也承認。
「心底的欲望被鼓動,就不容易回頭。」許多經常與外資企業接觸的中共官員承認,「改革十年帶來的好處使全國都得利,忽略這點,不是政治家,肯定是神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