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立於忠孝東路四段的聯合報第二大樓,玻璃帷幕在陽光下閃著奇異的光彩。除了年近八十高齡的掌門人王惕吾,坐鎮頂層十二樓的,就是滿頭華髮的發行人劉昌平。王家第二代的二子一女駐守於十一樓,陪伴他們的則是長期主掌聯合報言論的社長兼總主筆楊選堂。
今春才大病初癒的王惕吾,閒時常信步四下探視。他曾對劉昌平和楊選堂半開玩笑:「我身體好時,你們要為我看家,我要出門。我身體不好時,你們更得幫我看家。」
回溯與兩名愛將四十年來攜手共行,王惕吾操著濃重的鄉音說:「我們三巨頭同心同德,相輔相成,貫徹始終。」而王家子女口中的劉叔叔和楊叔叔,在聯合報系轉型交棒的過程中,也擔負著承先啟後的輔弼角色。
編務的靈魂人物
劉昌平在王惕吾眼裡「品格完整,專業知識豐富,是不可多得的國家人才。」四十年來,他並不如某些著名記者或專欄作家般熠熠發亮,卻是聯合報系編務發展的靈魂人物。只要略知聯合報史的人,談到報系典章制度、人才培育的建立,少不了都會為劉昌平記上一筆。
劉昌平在副總編輯、總編輯、副社長、社長任內,對每一記者、編輯的理想性向、家庭背景都努力深入瞭解,善加運用。聯合報副董事長王必成說:「他有辦法將一群恃才傲物的年輕人組織起來。」寫稿太慢的,他勸;咄咄逼人的,他勸;尤其提醒他們慎防社會上種種捕捉記者的陷阱。
一位聯合報系的高層主管更點出,劉昌平突破了傳統「文人辦報」只重言論編採的格局,對於編務之外的業務、印務都能掌握,這也是他對報系最可貴的貢獻。
他曾擔任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近十四年,總攬編、業、印三務,參與各報創立、人事編組的大小決策,每天桌上的公文堆積如山。
目光清亮、洞悉世事的劉昌平,個性溫和,處事縝密,「四十年來不曾疾言厲色,拍過桌子」,與不脫軍人剛烈果決性子的王惕吾,恰能互補。王惕吾常說他倆「比親兄弟還親」,王家第三代小輩每當由國外回台,按規矩也都會向「劉公公」報到。
而他在老闆和員工之間,更發揮了調和鼎鼐的「祕書長」功能,「既能代表資方,又能代表勞方」。許多員工覺得他是能將下情上達的老大哥,老闆更視他為推心置腹、遮風蔽雨的左右手。
「王老闆想做的事,劉昌平都幫他做了,」一位去年退休的聯合報資深員工說。
才子型主筆
相較於劉昌平,目前手握聯合報、聯合晚報和經濟日報三報總主筆的楊選堂,深獲報社信賴,則是因為「王老闆想說的話,楊選堂都幫他說了,而且說得更清晰透徹。」
這位印尼出生的才子型主筆,近四十年前開始為聯合報寫社論,從民國五十九年擔任總主筆至今,自稱時間之長可列入金氏紀錄。他很明確地表示,能與王惕吾長期合作的基石在於:「我們都相信,開發中國家的報紙,負有特殊的啟蒙作用,應該帶動新思想,促進國家現代化。」
遠者如民國四十七年聯合報確立「反共、民主、團結、進步」的言論方針,接著以「隨時準備關報館」的決心批判當時的出版法;近者如去年的系列社論「向中共要求民主改革」,聯合報的言論經常在王惕吾構想,楊選堂執筆之下,樹立方向。
楊選堂的才華多元,在同僚間素有公論,政治、經濟、軍事、人文各領域都有涉獵。民生報發行人王效蘭形容他多產快筆,「不怕蒸發」,而王惕吾特別稱許他「無私、無他」的總主筆風格。
流露一股知識分子的謹慎自持,楊選堂透露,他和王惕吾間有個默契,王對外,與各界交流資訊;他對內,專心讀書撰稿,以隔絕利益糾葛,維持獨立超然的立場。
自認個性孤僻的他,雖以「楊子」筆名撰寫感性文字而享有文名,但每當他掏出「楊選堂」的名片,經常對方都不知其人。
一生一死見交情
四十載最精采的年華和才華都奉獻給聯合報系,是王惕吾的知遇之情讓劉昌平和楊選堂無怨無悔。
民國四十二年,猶是孤家寡人的劉昌平罹患了當時堪稱絕症的肺結核。與他結識不過三年多的王惕吾,將他接到自宅療養,安排住在停車房裡。王家的工人不願接近,王太太親自為他送飯、清洗食具,歷經數月才痊癒。
一生一死見交情,往後數十年間,劉昌平並非沒有其他的發展機會,但他說,對於王惕吾,「只有他辭我,沒有我向他辭職的道理。」
楊選堂也坦言,王惕吾能夠欣賞並重用他的長處,「有一種知己的感覺。」四十年來,他從未興起另謀他處的念頭,「我若對報社有貢獻,那也是我表達感恩的方法。」
以「專業報人」自居的劉昌平,和「終身為主筆」的楊選堂,除了知恩圖報,更在聯合報系找到盡情翱翔的天空。
劉昌平出身復旦大學新聞系,當年同學曾相約在新聞界做一番事業。但身陷大陸的老友,幾十年的悲慘歲月早已磨蝕了年少壯志,對劉昌平的際遇,自是豔羨萬分。
「學新聞的人,今天能坐到這第一寶座,夫復何求?」劉昌平認為這四十年「非常值得」。
對於生長在印尼殖民地的楊選堂,透過龐大的報系,正可以充分實現他自幼蘊育的奉獻祖國熱情。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他必須持續緊追知識的洪流,十分辛苦,但每當他的言論獲得回應,無論是正是負,他都有莫大的成就感,「這也是新聞事業的迷人之處。」
兩位老將慶幸自己在聯合報系得到了揮灑理想才華的舞台,但年輕一代的王必成一語道出:「這舞台其實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搭建舞台的前輩終將漸次隱去。劉昌平去年由聯合報社長兼總管理處總經理轉任聯合報發行人,將業務、印務兩項重任交給了新任總管理處總經理王必立,專心督導編務,而一些瑣碎的事務也不多過問。
強調「倫理觀念」是聯合報精神的王效蘭說:「劉叔叔年紀大了,不能再讓他衝鋒陷陣,但他依然是我們的最高統帥。」而他不僅從旁輔佐王家第二代,更是「整個企業第二代的楷模」。
「他是屬於前一代的,對工作有熱誠理想,對人有情感,」一位與劉昌平共事二十多年的人士指出。在聯合報系新舊傳承的轉型期,劉昌平仍是凝聚眾人向心力的主要力量,因為「以他與同仁間的默契,目前很難有人能取代。」
生命之花酣暢極盡
四十年來心無旁驚,「不想做官,做生意」的劉昌平,觀察到年輕一代新聞人少了一份「事業心」,只將新聞工作當做一份「職業」。此外,在分工精細的今天,許多年輕記者也欠缺整合性的知識。
至於他一手參與發展的報系,從小國寡民到五千員工的龐大王國,過去極富人情味的「中國式管理」,也不得不蛻變為較冰冷的企業化、制度化管理。
接任社長後的楊選堂,目前仍專力於總主筆工作,最急切的是寬得合適的接棒人。然而他發現,許多優秀的後進,寧可發表署名文章,也不願接下必須甘於寂寞、做個無名英雄的主筆任務。他常玩笑式地問年輕人:「我在聯合報做了四十年才升為社長,如果是你,願意嗎?」對方常是報以哈哈一笑,不置可否。
年少浪漫時的楊選堂,曾在樹幹上刻下:「生命像花朵,我要熱烈燦爛地開放。」回首聯合報四十年,他自認生命之花確已極盡酣暢之美。
而童年時學看報,少年時編壁報,青年時讀新聞系,辦報四十年後仍念念不忘提升中文報世界地位的劉昌平,為新聞生涯做了結語:「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