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高雄第一次舉辦新南向的盛會。遠自印尼飛來台灣的產官學與會代表超過100人,不僅聲勢浩大,且陣容堅強,包括印尼工業部負責重工業的總局長普渡(I Gusti Putu Suryawirawan)、印尼經濟統籌部與投資協調委員會等指標性官員。
印尼產業界與會者也不少,包括印尼工商總會、工具機產業協會、造船零組件產業協會、食品飲料協會推廣與合作委員會、士志船運集團(SOECHI GROUP)、寶索瓦集團(BOSOWA)等。
會中所簽署的六個合作意向書,更表示這不只是一場大拜拜式的會議,而是務實地進行兩國未來的產業合作。
這場活動能夠促成,與經濟部常務次長王美花在2016年底率隊訪問印尼有莫大的關係。那一趟東南亞之行,王美花帶回了印尼對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支持、印尼市場商情,以及雙邊產業合作的新模式。
「許多東南亞國家對於New Southern Policy(新南向政策的英文名稱),都能朗朗上口,」笑容可掬的王美花接受《遠見》專訪時,首度披露了不為人知的交流內幕:「他們很知道台灣有這樣的策略,反應非常積極。」
像這樣國與國間的產業鏈結高峰論壇,2017年內還要再舉辦三場,對象國家分別是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
王美花很了解,對企業來說,政策牛肉在哪裡,才是關鍵。訪談中,她詳述了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以下為專訪精華摘要:
鼓勵南向 不如提供更多融資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新南向政策提供廠商哪些優惠?
王美花答(以下簡稱答):哪裡有商機,企業早就知道,根本不必等政府來告訴企業。如果政府要支持企業南向,不如提供比較多的融資。
所以政府做兩件事:一是提供企業的信保基金額度增加,二是海外投資的融資利率變低。同時讓台灣的銀行能更便利地到東南亞設立分行。
中國輸出入銀行已配合新南向政策,只要投資新南向18國,貸款利率就比較低。
三個跟企業到東南亞投資有關的信保基金,有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農保基金和海外信保基金。
原來的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是提供在國內做生意或出口商品的信用保證,不包括投資。但行政院長林全已批准,新增到新南向國家投資的信保基金,框列了台幣20億元。
農保基金則框列了10億元,加上海外信保本來的20億元,均提供信用保證給要到新南向國家去投資的企業來利用。
有了這樣的信用保證,當企業為了到新南向國家投資,跟銀行借錢時,因為有前述三個單位幫忙分擔風險,銀行就會比較願意給企業融資。
目前只有中國輸出入銀行開辦海外投資的保險理賠,貿易局每年將提撥1億元給中國輸出入銀行作為保險金的支用,這樣一來,中國輸出入銀行可以承保的數量就增加很多,光是今年1月到2月,就承保了1100多件,顯見是一個滿不錯的機制。
問:經濟部在2017年的新南向工作計畫為何?
答:第一大塊是經貿合作,包括雙邊產業合作和台灣產品的拓銷;第二大塊是人才交流,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第三大塊是深化雙邊的經貿關係,非關稅的各項議題,會涉及法規的,便要透過官方平台交流。
問:產業合作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效吧?
答:但不做的話就永遠停滯在那邊,對不對?無論如何一定要趕快起步來做。
這一次的新南向比起以前,思考比較全面,不再是著眼於這個國家有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而是根本性地去理解,第一,這些國家值得去,第二,它歡不歡迎台灣。
歡迎是指台灣這個產業去到它的國家投資,是否對它也是有利的?例如許多新南向國家來到台灣,看了農業以後都說:「哇!」從此對農業合作有非常深的期待。農委會因為新南向政策,事情多了非常非常多。
也許台灣人自己不覺得,但農業在新南向國家中變成很突出的產業合作議題。我最近剛去印尼,對方就希望台灣幫忙做農業改良。台灣的稻米可以一年兩作,印尼只有一作,原因就是印尼的灌溉系統非常不好。
官方對話機制陸續建置
問:這一次新南向還有哪些新思惟和新作法?
答:產業合作若涉及到法規,官方的交往就非常重要。新南向政策提出後,官方對話機制會陸續建置,比起以前多很多、也密集很多。
舉個例子,台灣的保健食品想銷售到東南亞,需要GMP認證,但是台灣的GMP認證之前因為黑心食用油事件改成TQF認證,東南亞國家沒有一個知道什麼是TQF,因此就無法外銷。
我知道這個狀況後,趕快協調衛福部訂立行政法規,也透過官方平台詢問馬來西亞政府,台灣的認證與馬來西亞的落差在哪?結果對方很友善回應。
東南亞國家也會問台灣,像中國、日本和韓國都對他們有政府援助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台灣要不要做?日本幫很多國家建捷運、高速公路,中國也協助別國蓋高鐵,有捐有送。別的國家很大手筆在發展跟東南亞的關係,台灣呢?
台灣已在做了,今年5月,台灣會幫越南訓練200位官員。這是越南提出的,因為越南各省副省長以上的官員需要法治訓練,也希望聽台灣產業怎麼發展再生能源、汙水處理和政府機制。由外交部設計課程,經濟部安排部分講師。這是廣義的ODA。
問:今年經濟部推新南向,預算有多少?從何處籌措?
答:從經濟部的年度預算,支用到新南向政策的部分,以會計科目來說估計是17億元,但是這不包括信保基金之類框列的額度等等,也不包括部裡的人力支出。
問:這個金額似乎不多?
答: 隨著交流變多,經費應該會「長」出來。像印尼政府希望台灣協助農業發展,協助的如果是技術支援,就會有人力需求,緊接著可能就有經費。
問:新南向政策囊括18個國家,其中第二梯隊包含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這三國的經濟實力不強,為何會入選新南向18國?
答:新南向18國從區域關係很難切割。台灣對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確實比較陌生,可是你總是要去看、去了解,好歹政府也要先去探探路,讓產業界知道這些國家行不行?要不要去?
外貿協會的「貿易尖兵」會先去開疆闢土,了解這些國家到底有什麼商機的可能性。比如巴基斯坦,汽機車有很強烈的產業需求,台灣的企業有投入的可能性。
再像不丹,貿易尖兵去了之後,才發現跟肺有關的疾病有很多,每一年罹患肺炎、肺結核、肺癌等有2萬人。台灣的醫療界與醫療器材有沒有可能到不丹呢?
吸納留學生 台灣要展現優勢
問:新南向政策中,今年經濟部的目標是?
答:我們要辦四個國家的產業鏈結高峰論壇,都要簽署MOU(合作備忘錄),要讓雙邊的產業真的扣合。
其次,要到五個國家舉辦台灣形象展,包括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規模都要超越以往,展示台灣的整體形象。
台灣與一定數量國家的官方對話也一定要建立起來,同時也會想要更新投資保障協定,都在持續談判中。
外貿協會今年也會成立清真產業推廣中心,目的是建立台灣清真產品的產業鏈。
因為很多國家都認可馬來西亞做的JAKIM高標準清真認證,所以我們會跟馬來西亞合作,請他們來教台灣怎麼做。
今年最少也會成立兩個電商平台到東南亞國家發展,販售台灣的品牌,目標是至少有200家品牌上架。
人才方面,今年至少要促成500人次的企業實習,包含台灣的年輕人到東南亞,及東南亞的年輕人到台灣實習,前端是教育部增加了非常多新南向獎學金的名額。
問:中國大陸為了吸引東南亞人才,提供非常優惠的獎學金和生活費,台灣可以怎麼做?
答:這對台灣都是壓力,但是一定要做。
分享一個有趣的現象,馬來西亞到國外留學的華人,2015年最想留學的國家第一名是澳洲,第二名英國,台灣排第三,結果到了2016年,第一名還是澳洲,第二名變成台灣了。
去年馬來西亞人到台灣留學共有1萬6000人,到中國大陸的大概是數千人。很多東南亞的華人想學華文,台灣非常有吸引力。
吸引留學生到台灣要靠各種因素,財大氣粗比不過人家的時候,你要有別的優勢,這也是台灣要很小心的地方,換句話說,台灣要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