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三公里海岸線,不僅被五公尺高的海堤包圍,還外加24座離岸堤,「固若金湯」的防護方式,就出現在海平面下的村落——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
40年來,塭豐村儼然是台灣養殖漁業的縮影。早期村民務農種田,後來土壤鹽化,1975年轉而養鰻魚,1980年代又時興養草蝦,後因草蝦病變無法存活,2000年又改養石斑、龍膽石斑、午仔魚等高經濟魚種。
人口僅2928人的塭豐村位於林邊溪出海口南岸,九成靠魚塭為生。站在塭豐生產區海水供應站頂樓往內陸看,排列整齊的魚塭綿延數公里,養殖面積達420公頃,為台灣產值最高的漁業養殖區,不少村民因而致富。
然而魚產豐富的代價卻是超抽地下水帶來的地層下陷。
每逢漲潮、大雨 淹水高達30公分
根據1998年3月的資料顯示,屏東沿海地區下陷面積約201平方公里,又以塭豐村一帶累積下陷達3.06公尺最嚴重。來到這裡,就能追尋台灣「地層下陷」的軌跡。
今年61歲、連任第八任屏東縣議員的王啟敏回憶,村子大量蓋魚塭後,幾乎天天淹水,每天漲潮兩次就淹兩次,約30公分左右,只要颱風大雨一來,水位到達胸部,經常睡覺到一半被海水浸濕而冷醒,「隨著養殖業愈來愈發達,淹水的高度也從30公分升到50公分。」
「塭豐就像個大碗公,一下雨就淹水,」塭豐村村長李明杰說,1980年代,中央就希望遷村以解決水患,但世代生長在此的居民不願意搬遷,政府只好將村子的道路墊高二公尺。
但是馬路一被抬高,房舍等同陷入土裡,村民只好在一樓屋內填土,形成「一樓窗戶被砍一半、樓下比樓上矮」的特殊景象。
屋內不填土的村民就直接抬高房屋基座。王啟敏的住家就是花大錢整修出來的。約30年前,35坪大的房子請人抬高花了25萬元,連同打掉牆壁、重新裝修,總共花300萬元,「都可以到高雄市買一間公寓了,」他無奈地說,塭豐也意外養出專門抬高房子的新產業。
「塭豐受地層下陷與海岸退縮交互影響,海灘流失與海堤越波情形很嚴重,」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副局長黃傭評根據資料指出,1977至1983年間,平均每年後退16.5公尺,七年累計115.5公尺,目前沙灘至海岸的平均距離還不及5公尺。
1981年,政府為保護塭豐海岸邊的村莊,九年間從燄塭村、塭豐村到賴家村共完成3.166公里的海堤,工程經費為7456萬元。
儘管海堤能大幅阻止波浪越堤,卻也加大堤腳反射波沖刷,導致海灘更快速流失,加上養殖持續讓地層下陷惡化,讓維護更形棘手。
平均每一公里就有7.7座離岸堤
李明杰回憶,防護設施修改了三、四次,後來水利署引進最新工法,塭豐村就在1986年成為台灣第一個在外海蓋離岸堤的村落。
從1984年至2000年間,一共在塭豐外海100公尺處,興建長80公尺、寬20公尺的離岸堤,投入1.66億元蓋了24座,堪稱是離岸堤密度最高的村落,平均每一公里就有7.7座。
沒想到再多防護也抵不過大自然侵襲。2009年莫拉克颱風竟然衝垮河堤,讓塭豐村變成汪洋一片,大小魚塭全軍覆沒,損失上百億,許多人36天回不了家。「我家損失3000多萬元,還有很多人賠了上億元,」前塭豐村老村長吳金樹說,不少村民至今還負債。
當時屏東縣緊急重修河堤,水利署也加設四座抽水站,並陸續花了9078萬元強化24座離岸堤,但還是逢雨必淹。成大水工試驗所組長許榮庭說,每次只能靠抽水機抽水,不然鐵定淹水,因為塭豐是位於海平面下的村落。「唯有遏止村民再抽地下水,否則淹水及海岸侵蝕困境難解。」
只要往海邊望,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私接的管線,連村內的排水溝都布滿抽水管,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所長吳憲昌指著佳豐路的排水溝說,這是清理過的,現在才能看到一半的排水溝。以前整個被塞滿,只要幾家魚塭排水就溢淹道路,連大晴天都會淹水。
八八風災過後,漁業署為解決超抽地下水及減緩地層下陷,鼓勵當地漁民從事純海水養殖,斥資9.64億元打造海水供應站,2015年9月已供應200公頃魚塭,預計今年底將供應其餘220公頃。
即便如此,漁民仍擔心斷水危機,目前屏東縣正爭取2.5億元經費興建近域取水工程。吳憲昌說,有了備用水源,漁民才會同意政府拆除全部管線,恢復排水溝疏清通洪功能,遏止地層再下陷。
即使已有層層防護,村民還是希望能換大一點的抽水機及改建「實心」海堤更為安全。但黃傭評認為,「要蓋實心海堤,絕對不可能。」全世界還沒有實心混凝土海堤,不僅成本是現在的五倍,也沒必要花大錢做浪費的工程。
還好在政府宣導下,這幾年村民在颱風來襲前,會預先排放魚塭的水以避免淹水;甚至連沙灘也慢慢長回來了。一輩子都在守護塭豐海岸線的吳金樹看著自己種的花草,期許海岸邊能成為塭豐的第一座公園。
儘管海岸侵蝕情況有逐漸好轉,地層下陷也控制在每年二公分左右,但因而失去的土地無法再復原。藉助這段海岸線的歷程,期許台灣不再出現第二個塭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