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2萬兩黃金打造海堤 漁村成消波塊博物館

海岸線消退3〉高雄梓官蚵仔寮 75公頃土地消失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7-03-27

瀏覽數 26,650+

2萬兩黃金打造海堤 漁村成消波塊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7 / 4月號雜誌 VR/AR激戰 最強台灣隊來了!

台灣第一座「黃金」海岸,就出現在高雄市的蚵仔寮。

累計一甲子以來,政府共投入近9億元維護這座海岸線。以今年3月15日每兩黃金4萬5800元估算,相當是用了近2萬兩的黃金所築成。

蚵仔寮正是台灣海岸線退縮,「桑田返滄海」的最佳見證。

每逢例假日常有不少遊客到這段海岸騎自行車,享受馳騁於海邊的快感,卻不知腳下的堤防步道,到現在還是民間的私有地,連遠方的茫茫大海裡,都藏著數百戶居民的田舍及歷代祖先的墳塋。

蚵仔寮的海岸線長約三公里,北起彌陀、梓官交界,南到典寶溪出海口,涵蓋今天的赤崁里、赤西里、禮蚵里、智蚵里、信蚵里五個里。根據前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副局長張義興多年調查,早在1951年,這裡的海岸線就嚴重後退了。

曾遭風災 沖掉1787個籃球場面積 

張義興查閱「水利局海堤規劃總隊編製的防洪記載表」發現,1951年8月14日,蚵仔寮在一次颱風襲擊下,大浪捲走長2500公尺、寬300公尺的海岸,計有107戶房屋毀損、740位受災人口。

這是有文獻記載以來,蚵仔寮海岸首次被大量沖失,總計有75公頃的土地瞬間消失,相當1787座的標準籃球場(127坪)大。

政府隨即於1952年築起650公尺的護岸加以保護,並於1958年在基腳拋置消波塊,堪稱是全國最早丟消波塊的區域。

18年後的1969年7月27日,衛歐拉颱風帶來蚵仔寮的第二次重創。根據1981年9月《梓官鄉志》記載,當時房屋全倒253間、半倒17間,兩人死亡,無家可歸者達538人,1145公尺的海堤坍塌潰散,還有60公頃稻田、81公頃的漁塭被海水淹沒。

今年58歲的禮蚵里里長蔡瑞太就是當時的受災戶之一。另外,他一位長輩剛好在颱風來襲時新屋落成,宴請賓客結束後的夜晚,新房就被掀走一大半。那一夜,蔡姓家族近200人的房舍毀損,只好陸續往內陸遷移。

蔡瑞太感嘆老天作弄人,他指著鄉間的共和路說,小時候這條是主要幹道,兩側是熱鬧的商業街,如今馬路距離海堤不到10公尺,200公尺寬的黃金地段不見了,村民都很羨慕當初分到內陸不值錢祖產的人,「至少土地還在。」

政府為了救災,從1970年開始興建土堤、增補消波塊,保護這座脆弱的海岸。

走一趟蚵仔寮海岸線,交錯相疊、造型各異的消波塊正訴說著高雄海岸線的「桑田返滄海」。

「政府不斷投擲,讓蚵仔寮成為消波塊的博物館,」今年77歲的當地赤西里里長洪坤森指著像座山的消波塊說,「顏色淺的是新加上去的,較圓滑有坑洞的是早期的,已經數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塊了。」

蚵仔寮就這樣年年靠著丟置消波塊,勉強保住村莊。不過,大海就像無底洞,丟多少就吞沒多少,根本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回憶說,1997年時,一顆消波塊造價加上吊放費用約1萬元,每次約要補1000顆,至少1000萬,像補破網永遠補不完。

「遷村是唯一解決之道,」許泰文坦承,當時就有遷移村莊的聲浪,尤其以工程的角度來看,丟消波塊的速度永遠填不滿大海的吸納量,白花花的錢丟完就不見了。

不過,遷村牽涉到民眾的生命財產,不僅不被村民接受,還在民意代表要求下,持續投入經費,鞏固海岸線。

但堆置如山的消波塊,真得能讓蚵仔寮遠離夢魘了嗎?2001年的尤特颱風給了答案。

從當地居民寄給張義興尤特颱風襲擊的錄影帶,清楚可見即便有海堤、消波塊的雙重保護,海浪還是打到岸邊公寓的鐵門上。據悉,當時未交屋的訂戶紛紛退訂,至今已轉手三次。

五年蓋八座離岸堤 抵擋海浪衝擊 

總計從1952年至2004年,政府共投入5.86億元,維護蚵仔寮海岸線,卻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直至2004年水利署改施作離岸堤、突堤,從赤崁村落至蚵仔寮漁港間,分五年興建八座離岸堤後,居民的家才相對安全了。

因外海的離岸堤成為第一道防線,不僅縮小海浪對海堤的衝擊,也大幅減少消波塊的堆置量。水利署第六河川局規劃課長林玉祥說,過去50年花5.86億元防護,效果並不明顯,離岸堤造價約3.1億元,從此不用大量補消波塊,省下許多經費。

蔡瑞太也肯定地說,「有沒有離岸堤差距甚大,要是沒有就慘了,蚵仔寮連莫拉克八八颱風都挺過了。」蚵仔寮漁港甚至在2009、2011年勇奪十大魅力漁港、經典漁港首獎,成為熱門觀光景點,「這一帶的五層樓房都可以賣到1500萬元了,」家就在蚵仔寮觀光漁市場附近的他雀躍地說。

「如果沒人為防護 蚵仔寮早就滅村」 

這八年來,就在第一道離岸堤、第二道消波塊、第三道海堤的重兵保護下,蚵仔寮的海岸防護是否就可以劃下休止符?

並非如此,成大水工試驗所研究員高瑞棋說,離岸堤在颱風過後,還是沉沒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再丟消波塊加高加厚,「一定要持續撒錢到海裡,才能確保海堤不被衝垮,如果沒有人為防護,蚵仔寮早就滅村了。」

回首從1952至2017年、超過一甲子的蚵子寮海岸防護歲月,根據張義興整理的數據顯示,總共投擲了12萬7736個消波塊,工程總經費為8.96億元,每公里約3億元,昂貴程度堪比黃金。「這就是蚵仔寮海岸被稱為黃金海岸的由來,」張義興說。

對住在蚵仔寮的1萬1432位居民來說,還有什麼比生命財產更重要的,他們總認為要一再增補消波塊才安全,甚至連沒有離岸堤的赤崁里里長蔡良鑑也要為居民請願了。

赤崁里原有23鄰,因部分海岸不適合居住,有人搬離而減少成20鄰,蔡良鑑指著恰似斷崖的海岸說,610公尺的赤崁高地是蚵仔寮唯一沒有設置離岸堤的海岸線,已多年沒有維護,附近工廠的一分地都不見了,擔心海岸會被沖刷崩塌,希望能跟其他里一樣施作離岸堤。

林玉祥解釋,赤崁高地是高8至12公尺的海崖,比蚵仔寮5公尺的海堤還高許多,已有保護效果,也沒有暴潮、溢淹問題,依據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的「自然海岸比例不再降低」規定,不能再興建海堤。

看著蚵仔寮外海矗立的八座或深或淺離岸堤,或許過不了多久,又得增補消波塊了,然而這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政府必須不斷花錢,才能維持住三公里的黃金海岸線。

張義興感觸良多地說,唯有空出自然緩衝帶,才能緩和海與陸的衝突,否則台灣的「黃金」海岸永遠不會消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