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突堤效應搬走沙子 47公頃國土沉海底

海岸線消退1〉新竹港南海岸線 三段三種待遇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7-03-27

瀏覽數 117,700+

突堤效應搬走沙子 47公頃國土沉海底
 

本文出自 2017 / 4月號雜誌 VR/AR激戰 最強台灣隊來了!

不過十幾年光景,新竹市香山區港南里民的兒時記憶全部灰飛煙滅。

「年少打棒球的地方已沉入海底,一望無際200公尺寬的沙灘、高九公尺的沙丘都不見了,」當了22年港南里里長的蘇瑞林感嘆說,以前居民時常「牽罟」抓魚,現已成追憶。

根據成大水工試驗所的資料顯示,百年來新竹海岸線就不斷後退,20年前開始趨於劇烈,「以新竹漁港至客雅溪河口一帶最嚴重,2004年時已退無可退,」水資源環境組組長許榮庭指出。

而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林宗儀的研究也指出,1978年至2009年間,新竹漁港南側的港南遊憩區、金城賞鳥區海岸線明顯後退,大多侵蝕到現有海堤位置才停止,海堤就是海岸線了。其中客雅溪河口外側侵蝕最劇烈,約倒退300餘公尺。

總計港南一帶約47公頃的國土陷入海底,到底是什麼力量所造成?

這裡的居民早期都靠海吃海,用舢舨、竹筏捕魚為生,既小又舊的南寮漁港為候潮港,需等滿潮才能進出,漸漸已無法滿足需求。隨著興建大型漁港蔚為風潮,歷時十年、耗費台幣15億元的新竹漁港於1991年8月啟用,漁民一度歡喜迎接「大船入港」,期待往後漁獲滿載,財源廣進。

未料港口啟用不久,即出現突堤效應。由於海堤阻擋海岸飄沙路徑,讓砂石堆積於上游側,導致航道淤積,政府只好延伸防波堤避免淤塞,以利航行。豈知砂石累積量超過海堤延伸速度,1995年漁港的南、北防坡堤各加長115、100公尺。1996年再次延伸北堤75公尺。

隨著防波堤愈伸愈長,漂沙被完全阻斷,下游側的海岸侵蝕更形劇烈,波及漁港南邊的新竹焚化爐、垃圾掩埋場,連更南方的香山區也受影響,侵蝕來得既快且猛。

當地土生土長的蘇瑞林說,只要防波堤向外延伸一次,沿岸土地就被刮走一大塊,居民都能強烈感受二者的連動關係。

成大水利海洋研發文教基金會研究員簡仲和也證實,從十幾年的水深地形變化數據應證,港南海岸侵蝕明顯受到防波堤的影響。

由於海岸侵蝕危及焚化爐、垃圾掩埋場,新竹市政府不得不在該處築起海堤護岸,卻讓侵蝕問題向南延展,造成整個港南海岸的嚴重侵蝕。

林宗儀指出,中央缺乏統合海岸規劃的主管機關,相關單位為鞏固自己的海岸線,各自施工維護,只是將問題丟到下一段海岸。新竹港南海岸線就是典型案例。

鑑於海岸侵蝕嚴重,行政院不得不於2013年2月核定漁港不能再延長堤防,改採疏浚解決淤積問題。漁業署為清除砂石,2008至2016年共投入9650萬元清除淤積。近兩年則是將北岸疏清的沙子,放到港區的遮蔽區,進行養灘,效果卻不彰。

簡仲和建議,應將北邊的淤沙送到港南海堤外側養灘,並加強定沙設施功能,「即使要花大錢,該做的還是要做。」

4.46公里海岸線 出現三種景致

誰都料想不到,一個漁港竟帶給南北兩端海岸不同的命運,北邊淤積、南端侵蝕,讓4.46公里的港南海岸出現三種景致。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從新竹焚化爐到垃圾掩埋場的1.2公里海岸線,歸新竹市負責的事業性海堤較垂直陡峭,從海底稀稀落落的消波塊,明顯可見大自然的摧毀力量。

新竹市為確保設施安全,從2004年動支3800萬元強化海堤,2008年再撥款3100萬元,於堤前加設710公尺防護牆,並堆置600多塊的消波塊。

但侵蝕仍未減緩。海堤在2009至2016年間三度破損,新竹市又花400萬元搶修。「只能不斷砸錢,確保海岸不再後退,不然焚化爐就沒救了,」當地陳姓居民說。總計12年來,新竹市已投入7300萬元,維護這1.2公里的海岸線。

再往下游側行進,掩埋場以南3.26公里的海岸變得寬敞平緩,水利署從2000年起採緩坡、粗糙化方式,設置一般性海堤,以消弭人工設施可能加劇沙灘、海岸流失的影響。

儘管如此,大自然反撲仍超乎想像。港南居民、金頓國際大飯店董事長何其霖說,2000年開始丟消波塊,不過一年,港南遊憩區的沙灘全部被刮走。記憶中共丟三次,每次消波塊一丟下去,就沉入大海無影無蹤。

他回想12年前的颱風夜,當發現堤防被沖破時,不斷打電話報修,河川局從下午3點搶修到深夜才完成。「至今仍對破堤的驚險畫面,記憶猶新,」他打了個哆嗦說。

再繼續向南行,就進入香山濕地的海岸線,景致趨近自然,舊海堤依然挺立岸邊,海面依稀可見參差不齊的消波塊,人為設施痕跡逐漸淡化。

總計17年來,水利署在這3.26公里的海岸線,共堆置7300個消波塊,投入1.7億元經費,每年還定期、不定期檢查設施,如有災損還得搶險復原。

如果加計新竹市的7300萬元,以及2005至2012年疏浚養灘的2.8億元,總計4.46公里的維護費為5.23億元,平均每公里為1.17億元。

不到5公里的海岸線,帶領我們快速走過漁業發展、生態保育抬頭的歷史軌跡,也見證海岸長期被忽視所帶來的後遺症。

一旦破堤 八個里的居民誰來保護?

當記者來到港南海堤尾端、近客雅溪出海口處,當地因海浪沖刷,導致堤前護坡損壞約50公尺,何其霖指著崩壞的地基說:「這樣還不叫破堤?什麼才叫破堤?如果大海浪沖破堤口,海水倒灌,影響的何止港南,還有南寮、海濱里等八個里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簡仲和指出,當沙灘消失後,港南海堤成為香山區最後一道防線,在極端氣候影響下,缺少防護設施減緩侵蝕,海床與基礎愈刷愈深,令人擔心。

棘手的是,部分海岸線依法須維持現狀,水利署不能隨意施工。水利署第二河川局規劃課長溫展華解釋,這3.26公里的海岸線中,有1.4公里水利署可自行維護施工,另外的1.86公里位於香山濕地和金城賞鳥區內,涉及《濕地法》《動保法》《海岸管理法》及《水利法》,不能隨便更新設施,須經相關部會評估同意。

對此,蘇瑞林無奈地說,民眾不懂什麼是《濕地法》《動保法》,當初配合政策被劃進保護區,現在反而害了自己。新竹市政府產發處處長翁義芳解釋,這段海岸線牽涉內政部、農委會跟經濟部,2016年6月相關單位曾會勘後,水利署已完成搶險修復,尚無危及海堤的情形。

想解決海岸侵蝕問題,最好是花時間養灘。簡仲和說,人生病要吃藥、須時間復原,海岸也需要恢復期,「全民都要為發展經濟付出代價。」

但對港南居民來說,養灘曠日廢時,還是希望築起高高的海堤更有保障。只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寄望新的《海岸管理法》能帶來契機,在各部會共同合作下,找出較佳解決途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