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不景氣、船上工作條件有所改善,系主任周建張統計,近五年報考航技系的學生趨之若鶩,學生畢業後上船實習一年,並考取十張航海證照,即能成為正式船員(三副),月薪從台幣14萬元起跳。
除了高薪,也有人一心成為航海王。周建張說,有60多歲、事業有成的大老闆回校進修,只為一圓年輕時未竟之夢。
今年30歲的謝柏軒,一身西裝筆挺,他剛結束上船實習。有別於同學,他先跑船一年多才決定回學校深造,以往在船上當水手,負責保養和維修,轉換跑道當船副後,工作變成操船和行政業務。
在高海兩年求學生涯中,他印象最深的是「操船模擬實作」,系上的操船模擬機可以模擬35種不同船型、世界20大港口模型,以及不同海象氣候,「最大的船有300公尺長,彷彿在駕駛一棟台北101,」謝柏軒興奮地說。
海上工程船長 須具多方位專業
航技系過去偏重商船航行人員訓練,高海航技系副教授文展權說,台灣將全力發展離岸風力發電,海事工程人員供不應求,「優秀的離岸風機工作船船長,月薪百萬不成問題,」他直爽地說。
當然,高薪意味著高專業技術,要把一座將近200公尺高的風電機,打到海底100公尺深,還要穩固矗立在風浪之中,可不容易!首先船長要精準操船,一般商船容許定位點方圓100公尺內誤差,工程船僅容許方圓五到十公分誤差。
「海上工程的船長要非常傑出,才能領導工程船隊。」文展權說,從海流風向、測量定位、軟體系統整合、水深測量、地質探究能力,缺一不可。
當各國都在尋求乾淨替代能源,台灣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全球前十大適合發展離岸風電的國家。2030年前,政府預計架設800支風電機組,綠色電力將占總發電量的4.3%,帶動7200億商機、上萬名航運職缺。
文展權說,海上工程離家近,又領有船員高薪,365天都可以工作,不像商船平均會有二至四個月的在岸等待期,一出海又動輒十天半個月,「學生可以常和家人團聚,蓋風塔對環境有貢獻,也讓他們有成就感。」
高海航技系斥資採購三艘「寶拉麗絲號」,用於離岸風電教學,並與兩家海洋風力發電公司合作,畢業前上船實習,月薪約三到八萬元不等。
專業海員 知天文地理不迷航
目前,航技系學生約有八成有意願上船工作。周建張說,海勤所學甚廣,從基本操船能力、航海英文、雷達電子航儀、貨物裝載、海事法與避碰規則,到駕駛台支援管理(BRM)均有,「學生不只要會領導統御,也要有服從性、能跟團隊合作,」他強調。
而航海系最著名的天航、地航課,周建張解釋,「天文航海」就是要會觀測星星,看到太陽就能測知目前緯度;「地文航海」則是要能探測路標、燈塔方位、水文及潮汐等。「雖然現在有電子儀器自動駕駛,但船員還是要有天文地理概念,當電子設備失靈時,才不會連船開到哪都不知道,」周建張提醒。良好的海員也看重涉外溝通能力,航海開往世界各地港口,經常要與外國人溝通,英語溝通能力不可或缺,高海規定畢業生多益門檻400分,如果外語流利,還能到國外航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