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用無我慈悲促交流
現在佛教在中國大陸發展遇到的阻礙主要有三點:第一是共產黨的體制過嚴,只要稍有不同,便不容許存在。
第二:排他性太強,如果包容性多一些,多給宗教文化一些空間,中國文化會有更大的發展,更大的前途。
第三:被認為是滲透、顛覆、別有用心的。比如說我們這邊一些佛教徒提供一些獎學金、輔助邊疆地區教育、文化、醫療,他們都不敢接受,認為我們是別有用心、是滲透的。
到過大陸的人都會留下一些印象:第一是貧窮,到處都很窮。窮,在我們佛法中不是很重要的。我們常說:「安貧樂道」,就是物質雖窮,但是心裡很富有。大陸上的窮,也許老百姓很滿足,並不見得就不好。
懶比窮更可怕
另一個比窮嚴重的問題是懶。日本、韓國、歐美等地的人走起路來都是雄糾糾、氣昂昂。但是我們所見到的大陸同胞都很懶散,無所事事的樣子。國家社會的富強要靠全民勤奮的工作,「懶」是罪惡,「勤奮」是富有。
除了懶以外,更可怕的是「假」。說假話、辦假事,人與人之間沒有信賴,沒有信用。
但大陸不可能完全不接觸宗教,第一,不管唯物論的共產主義如何不喜歡宗教的存在,今天中共的領導人基本上是怕事的,怕事就會與宗教有關係。
第二,現在的共產黨慢慢的也怕鬼。在大陸上新聞報導中鬧鬼的事愈來愈多,連文化大革命時期冤死的人也起來鬧。他們怕鬼,便會和宗教有接觸。
另外今天大陸上以鬥爭起家的共產黨怕鬥、怕死。怕鬥就脆弱,脆弱就需要依靠,一個有力的依靠。這點還是很容易和宗教產生關係。
依我看現在兩岸的交往,第一只能做到不即不離,不要太一廂情願,也不要不流不談。其次,台灣還需要自主自強,團結和諧。
記得上次我在大陸,中共的國家主席楊尚昆特別問到一個問題:「現在台灣的李登輝及李煥和不和?」他很怕我們的和諧團結,很希望我們裡面有矛盾。今天我們要自立自主自強,內部不能有矛盾。
現在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我很擔心我們是一廂情願。因為今天大陸上的高幹,「執著」得很厲害。
不要一廂情願
佛教中把「執著」分為「我執」及「法執」。現在大陸上的人對於自我面子的執著,自我地位、權位的執著,不肯讓步,就是「我執」。對於它的教條、法律、思想的執著,就是「法執」。如何用佛法使得其對「我執」、「法執」不再那麼強硬,才有可能談判。
對於兩岸文化交流,我提出幾點意見:
一、我們要無我慈悲。現在之所以有政爭,就是大家「我執」,因此才會鬥。如果是無我,或甚至是把你也看成我,就不會鬥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視眾生如赤子」,把眾生視為我親愛的人。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有眾有我,進而到無我。今後海峽兩岸的交流要用無我的慈悲,為對方著想。
二、因果業報還是值得提倡的。世界上每樣東西,都要根據因果律。現在談和平統一,對整個中國人的幸福安樂都很重要。一個人執著,海峽兩岸的人都要受苦受難。大陸上的共產黨幹部應有因果的觀念,做事說話要為大家考慮,不要為個人計較。
陳長文:剪不斷,理還亂
去年七月,因為紅十字會的工作,使我有機會到海峽的另一邊訪問,從北京、上海、福州到廈門,一個星期內走了四個地方。
這種感覺跟我到美國、歐洲是不一樣的,覺得很親,很難以形容,就是中國人的感覺。
民國七十六年開放探親之後,我們發現,兩岸中國人的關係,就像老樹的根一樣,盤根錯節,糾纏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統一需要三條心
這次海基會到大陸建立溝通管道,我們對大陸的主管部門表達了台灣地區中國人對於中國問題的看法。
我強調:中國只有一個,中國是屬於全體中國人所有,沒有人能夠脫離中國,也沒有任何地方應該脫離中國。
接著我們也談到,四十多年來的隔離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不幸。現階段我們已經瞭解交流的重要,因此必須用漸進、穩健的方式,讓兩岸中國人自由選擇,來達成中國的統一。
統一這個工程,就像李登輝總統所說,是嚴肅的課題,是非常艱鉅的工程。它必須用孫運璿先生所提到的:誠意、善意;還有三條心;細心、耐心及愛心來慢慢找出答案。
我們同時也說,在台灣地區的中國人已經決定努力走向中國的統一,而且是以穩健的步伐來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國家統一綱領中,將國家的統一分成三個目標、三個方向、三個進程。
國統綱領中的「擴大交流、促進瞭解」便是在台灣的二千萬中國人最大的善意及誠意。
給彼此機會瞭解
我們在大陸一個星期中,馬不停蹄地拜訪了十二、三個部門。向他們報告我們對於中國的看法。台灣如果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如果是大陸的一部分,大陸也是台灣的一部分。只有當台灣和大陸的中國人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國。
這個中國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體制,是台灣所賴以生存發展的體制?還是大陸認為很不錯的共產體制?這個的決定權在全體中國人,要給彼此一個瞭解對方體制的機會。
在這次與他們溝通的過程中,我有幾點看法:
一、我們應該在實力的基礎上進行溝通交流。不能忘記,我們不單單代表二千萬人的利益,更代表了中國人生存的希望。
二、就功能性的事務,我們應該多做少說。
記得前不久一個座談會中,一位老先生站起來說:你們說得太多,做得太少,我覺得確實如此。特別是對一些單純逞口舌之快的語言,我們更應該要注意。
三、我們應該用整體的力量來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也就是說,不能僅靠主管或相關部門來做,需要所有中國人用心促成兩個社會的瞭解以及忍讓、配合。
整體而言,兩岸關係的發展,實在需要全體中國人一起努力。
林正杰:工業大陸加商業台灣
六年國建背後的主導思想,到底代表什麼?它是屬於台灣的?還是屬於中國的?它的世界觀建立在什麼地方?我這樣問不只是基於對中國的情感,也是對台灣兩千萬人好,同時要考慮到兩岸關係。
對台灣人最好的,就是跟中國大陸共同思考對彼此有利的合作,對台灣的民主、安定、繁榮也是一個最重要的打算。
超級經濟建設
六年國建可以說是有史以來的超級經濟建設。八兆兩千億新台幣,六年內要花這麼多錢,一年大概要五百二十五億美元。
世界銀行曾做過研究,整個中國大陸要將目前的國民所得提高一倍,需要一千五百億美元;我們六年國建花掉的錢是中國大陸未來十年要增加國民財富的一倍。
這麼龐大的一筆錢,密集的擺在台灣,若我們沒有好好的使用它,可以說是禍國殃民,對不起子孫後代,更對不起現在在台灣的人。
六年國建有一個很明顯的目標,就是希望我們變成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現代化國家。這種國際化的程度必須要突破外交的困境,假使我們跳過中國大陸去跟世界上其他國家交往,有可能嗎?
六年國建中還有一種思想:要把台灣變成一個亞洲的金融中心,顯然就是要取代香港,在台灣的人是中國人,在香港的人也是中國人,我們何必一定要把香港打垮,自己站起來呢?這個思想也是有問題的。
資源與技術互補
我們應該與香港合作,利用香港已有的基礎,再看看我們還能做什麼。不必把香港、新加坡都當成競爭的對手,應該當成合作的對象,在二十一世紀,不管在何處的中國人都應該要合作,中國才會有前途。
我覺得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環境,台獨不可畏,最怕的是坐失很多讓台灣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包括經濟的、民主的、以及打破國際孤立困境,當然也包括如何幫助大陸同胞達成現代化的目標。我認為六年國建的思考範疇必須涵蓋大陸,基於下面的原因:
台灣現在經濟成長率下降,出口呈負成長,製造業萎縮、民間投資衰退、國營事業發展遲緩。這些經濟現象,靠著美國、日本、台灣三角關係是無法改善的。
經濟發展靠資源和技術,在這方面,我們和中國大陸恰好是互補的。中國大陸尖端科技很強、而台灣的商業技巧很強,一個工業的中國大陸加上一個商業的台灣,是天衣無縫的互補。
中國大陸有四百萬科技人才,卻沒有資金,所以不能人盡其才。台灣若能用到他們,他們會很高興。他們在台灣有了實務經驗後,再回去建設中國大陸,對台灣好,對大陸也好。
另外大陸也能提供充分的勞動力。他們不僅會講國語,有的也會講閩南語、客家話,可以減少雇主和勞工之間的溝通成本。我們台灣本身的勞動力,也可以重新規畫。
未來中國要變成一個理想的國家,首先政治要民主化、合理化,思想上必須要有新的思考典範。要達到上述各方面的進步,必須跨過一個關口--就是兩岸敵對關係緩和下來。我們和大陸之間不但要停止敵意,還必須開始建立合作關係。
馬英九:主動創造統一的條件
從民國七十六年到現在,台灣地區到大陸的民眾,據中共方面的統計,超過二百萬人;大陸到台灣地區的民眾,大概是一萬七千多人。
去年兩岸的貿易額是四十億四千萬美元。這個數字比前年的三十四億八千萬美元成長了六六%。從六十八年中共開始改變對台政策,由武力解放改成和平統一以來,大概成長了將近五十倍。
看不見的資金轉移
兩岸貿易在過去幾年間,雖然數字不斷增加,成長率倒是在下降。因為中共方面在貿易上採取比較保守的作法,台灣開放進口的項目,往往因內陸運輸困難或供給緊張,而無法從大陸獲得所需的原料。
我們對大陸的輸出,今年首度超出台灣總輸出額的五%。
投資大陸方面,目前登記的共有二五0三家台灣廠商;投資額七億五千萬美元。當然這個數字絕非全貌,大約是實際情況的七0%。
根據民意調查,每一個去大陸探親的人,平均逗留兩個禮拜,每一個人大概花費四千美元,包括交通費、送禮等。若以二百萬人次來算,共花了八十億美元,這是所謂的「移轉性支付」(transfered payment),是看不見的資金移轉。
所以,兩岸的經貿關係,不能只看商品貿易,還必須要看非商品的部分。當然這些經貿來往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從登記的二五0三家廠商中,很意外的發現,投資金額最高的是電工業,第二是車輛業,第三是製鞋業,第四是服務業。因此,台灣廠商到大陸投資的型態,已從勞力密集,走向初步的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
不能只考慮經貿
至於我們是不是該限制投資的型態,以免台灣的高級技術,甚至國防技術流到大陸。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業界也問為什麼政府還不開放直接貿易,純粹從經濟的角度來看,貨物從香港轉運大陸,成本較高,速度也較慢;但是,目前階段是否適合讓台灣和大陸社會緊密結合在一起,還有政治、軍事層面的考慮。
大陸到目前為止,不會輕易放棄「武力犯台」的籌碼;中共在國際間還不斷打壓、封殺我們。
我常常很感慨:從事外交工作的人,必須常常面對中共的打壓、排擠。而從事貿易的人,常常受到中共討好,這兩類人應該安排個機會,彼此瞭解一下對方在想什麼。
今天制訂兩岸政策,必須掌握中共到底對我們抱持什麼態度。我們的政策非常清楚,就是國家統一綱領。我們堅決主張只有一個中國,必須要統一。我們也主張,目前統一的時機尚未成熟,因為大陸現在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情況,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今天的大陸政策,正逐步走向制度化、精緻化。我們的目標是:在條件成熟時追求國家統一;在條件不成熟時,維繫海峽兩岸交流,透過交流,讓兩岸人民建立和平、民主、統一的觀念。
我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會被動地坐在這裡等待統一條件成熟,我們會主動創造成熟的條件,逐步讓大陸同胞分享台灣成功的經驗,然後逐漸轉變。
統一可能是漫長的過程,不但需要智慧,也需要毅力及耐心。
(孫慶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