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古人智慧觀照今世社會

藍美貞
user

藍美貞

1991-07-15

瀏覽數 18,300+

古人智慧觀照今世社會
 

本文出自 1991 / 8月號雜誌 第062期遠見雜誌

大樹向上生長,扎根愈深;時代日向前行,也愈需要追溯文化的傳統根源。

台大校園附近,滿清遺族愛新覺羅.毓鈞家中的「天德簧舍」,二十年來由假日講學到每週上課五個晚上,儼然已成年輕學子研讀經典古籍的啟蒙私墊。熱鬧時,不及十坪的講堂甚至擠滿上百個學生。

牛頓雜誌副總經理劉君祖,在社會大學易經班以主題討論的方式教學,從台北生活、男女關係、決策管理到國際局勢等,直接與原典相印證。春季課程結束,二十多位學員始終維持八、九成的出席率,並普遍反應希望繼續開課。

為幫助現代人認識老祖先的智慧結晶,一些「現代私墊」紛紛出現。他們傳授四書五經、老莊等原典,透過老師深厚的涵養,導引現代人瞭解古書中的人生哲學,為個人短暫的生命探尋出永恆的意義。

中學被逼著背過許多「子曰」的人或許不免懷疑,現代人的見聞與經歷遠超過古人,為什麼還要學這些「道德教條」,它對一般人能起得了什麼作用?

「古人的話,有些大原則到今天仍有許多深刻啟發,是激發靈感的泉源。」本行學土木工程的劉君祖,說出自己研讀古書十五、六年的感想。

以古人智慧觀照今世,建築學者王鎮華體察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通病在「一切被簡化」,人們活得「太浮、太薄、太聰明」,大家只跟著時潮,卻否定了原有的深厚文化,放棄人格主體的成長;因此他創辦「德簡書院」,以長期帶人讀古書、彼此交換生活中實踐義理的心得,為社會帶來轉機。

彌補體制不足 

淡江大學鄭志明、龔鵬程等幾位教授則集合眾人心力,在去年十月設立「尋根文化中心」,由一位貿易商義務出錢和辦公室,聘請教授講授經典古籍課程。幾年前,他們之中幾人也曾在師大附近推動類似性質的「鵝湖文化講座」。

兼任陸委會文教處長的龔鵬程分析,中國自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以來,歷代學堂、書院一直位居學術主流,而其不受政府限制、自由發展的作風,「對社會人文學院的教授更具有魅力。」

相對於現行僵化的教育體制,現代私墊讓教師根據自己的理想設計規畫,師生間不只知識交流,而且相互砥礪人格,正可彌補體制內教育的不足。

先後在「鵝湖」及「尋根」講課的曾昭旭教授更明白指出,學校教育資源貧乏,根本無法提供人格成長的「必要養分」;「倫理、修養、人生觀都不教,反而讓學生把精力花在分數這類假需求上,」老師們當然傾向自由講學,為主動來學習的社會民眾「播點種」。

種子若發了芽,新枝、綠葉也會逐漸長成。

作家馬叔禮十多年前曾在「三三書坊」跟著文人胡蘭成讀易經。之後他長期在中國經典下功夫,去年也在家中開講易經。

每到了週六下午,包括上班族、大學生和家庭主婦一、二十位學生,都按時出席。他們相處亦師亦友,老師既不趕場,上課也不拘形式;若談到深夜,大夥兒就留宿客房,餓了就自己動手做飯。雖無任何文憑證明,但大家都堅持要上完兩年。

馬叔禮近來全心投入講學,並打算過幾年整理出書。他在民間的文化機構教課也以兩年、近百堂課時問為一期,講課重在中國傳統經書,輔以古典及現代文學、戲劇和電影,讓中國人「先把根源找到,才能(對西方)重新比較、反省。」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在建中「國學社」講學十六年的辛意雲,影響了許多建中和他校旁聽的學生。如今有的人雖在海外從事尖端科技工作,閒暇時最感興趣的卻還是高中讀過的古書。

他的學生葛俊人也相當自豪地說,出差歐美時,自己外在任一方面都表現得跟外國人一樣好,而他「內在對生命的體驗,是很中國的」,這一點卻是外國人怎麼也比不上的。

若將視野擴展到國際,耍使自己活得有特色,「除非不要做中國人,否則不也得從自己的文化著手?」作家羅蘭深信,沒有中國古書的基礎,「去那兒找中國式的理論基礎,讓外國人對我們服氣。」

「文化不光只看橫軸面(國際)而已,還得兼顧縱的(歷史)才行。」七十多歲的葉曼著急地說,遇到太多年輕人「完全不知道文化怎麼來的」,已「沒法兒管教育、改教科書」的她,只能趁著在海內外傳佛學之便,教人讀道德經(老子),免得「二十一世紀後,中國人還得到外國留學,才懂得這些傳統思想。」

讀古籍寬闊心胸 

擷取古籍中的菁華,也使現代人的眼界和心胸不致於限在當前時代的格局裡。

工作後才受到古書啟發的社會人士,多基於心靈需求,而以「挖寶的心情」去讀古書,在傳統文化中尋得安身立命之道。

在新新聞撰寫「古今開講」專欄的公孫策認為,自修古代的「雜書」,讓他在看政治新聞事件時,能從另一個觀點思考,藉以古諷今的方式尋出一些意義。

五十出頭的貿易商羅先生,因結識王鎮華而受邀到「德簡書院」讀易經。原已搬到陽明山「隱居」的他,經課堂上幾次討論,深覺自己「做人的方向又有了新的指標,」於是又拉了從加州柏克萊回國過暑假的女兒一起去書院上論語課。

從事社會工作二十多年的鄧佩瑜也常到「德簡書院」上易經課。雖然少有餘暇整理筆記,但她總是記幾句話在心中反匆,再以行為科學知識做比較對照。

「千古以來,大家都追求理想境界。但人在世間總有許多問題、弱點難解決,尤其現代政治、科技等問題加人,產生的迷惑更多,……」鄧佩瑜認為,在忙碌中讓經書引導入作點思考,可以平衡這個時代過分重「術」(快速達成目的)而不重涵養功夫的危機。因此她還想結合幾位朋友組小團體,請王鎮華跟他們講課。

回頭尋找失落文化 

功利社會下的中國文化,表面上似已衰微不振,但事實上,「它只是變成一道潛流而已,」任教藝術學院的辛意雲肯定地說。

從民國四十年代起,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學到九十多歲;五十年代,南懷瑾的「東西文化精舍」聞名一時,政界知名人士如王昇、馬紀壯、陳履安也去聽課。

民國七十年代,鹿港文教界人士在彰化各鄉鎮開辦國學班。他們最大的心願是將鹿港「文開書院」發展為全省的國學中心。雖未能實現,但直到現在,各地的私人講學前仆後繼,這股清流始終未斷。

至於宗教界,為重建社會倫理秩序,傳授中國經典也不遺餘力;一貫道在各地廟宇設講壇傳授四書、老莊和佛經,甚至延聘大學教授講課,發展迅速。

作家羅蘭認為,社會經過了長久的迷失,「慢慢地,大家已經知道回頭去重視傳統文化了。」讀古書的風氣或許能引發人們對文化多點思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