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國發會統計及推估,我國15~64歲人口所佔比率,2012達最高點,此後開始下降;105年開始,65歲以上人口已多於0~14歲人口;扶老比(多少位15~64歲人口扶養一位65歲以上長者)目前略大於5:1,十年後降為3.4:1,到民國150年僅剩1.3:1。總人口的負成長則可能在110~114年間(5~9年後)發生。情勢將非常急迫。
然而,若以正向思維看待人口老化帶來的新需要,在政策、社會與科技面研提有助健康與活躍老化、失能壓縮的措施,不僅可減少高齡化帶來的醫療與照護負擔,更可經由健康長者產生新的生產力、消費力,創造兼顧經濟與永續的銀色經濟。
活躍身心靈,減緩失能及依賴
就銀色生產力而言,研究顯示,持續工作或貢獻,對於長者身心健康與自我認同皆有幫助,能減緩失能及依賴。OECD與全球高齡化聯盟合作對銀色經濟進行的專家顧問報告指出,年長者對退休的態度正在改變;願意工作更久,並維持獨立。
美林集團調查指出,10個將退休的人有7個希望退休後繼續工作,理由是維持精神、身體的活躍、掙取收入,及接受新挑戰等。英國資料顯示,1994~2014年間,老人就業率從4.9%增加到10.1%。根據加拿大推估,延長一年工作年數,2050可提高人均GDP達3.5%;若2015起退休年齡延到65歲,到2050可提高人均GDP達12%。
有人擔心,中高齡年長者,是否能勝任工作?歐洲著名的「健康、老化與退休調查」(SHARE)顯示,生理與心理健康約在73歲才開始下降,遠慢於大多數人的退休年齡。一項包含製造業、保險業與化學工廠的研究發現,年長員工生產力與年輕員工相當;即使在需要高度勞力的工作,年長者體能弱點似乎被其他方面優點彌補過來了,例如經驗、團隊合作與應變能力,生產力不遜於年輕人。
年長者參與勞動,會不會排擠年輕人工作機會?從OECD各國比較看來,年長者就業率較高的國家,年輕人就業率也較高,兩者正相關;退休年齡較早的國家,年輕人失業率也較高。雖還無法證明彼此在工作機會上不是競爭關係,但有些國家已採取措施鼓勵留用年長員工、促進跨代傳承。
政府如何支持中高齡留在勞動市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破除年齡歧視(包括雇主)、創造跨齡友善環境;支持漸進退休選項及彈性工作安排;重新檢視退休制度,避免鼓勵提早退休、強制退休或懲罰退休再工作;考慮給予雇主留任、訓練、雇用、保護及獎勵年長工作者誘因;投資終身學習,幫年長者規劃第二人生;投資健康與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