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中旬,上市櫃公司紛紛揭曉第二季季報。備受矚目的生技股,在浩鼎新藥解盲事件未通過後,新藥研發股褪色,改由醫療器材類當家,擠下新藥與保健食品,成為新股王。
其中,在大陸生產點滴輸液的康友製藥,今年上半年獲利,超過半個股本,市價超過300億元,憑著6.76元的EPS,成為醫材股后,次於EPS16.83元、生產隱形眼鏡,身兼生技、醫材雙料股王的精華光學。
相較蟬聯多年醫材股王的精華,康友的知名度其實不高。2015年3月,以股價188元回台上市,11月衝破400元,今年7月生技展前夕,不畏當時英國脫歐,台股震盪,來到516元,寫下新高。
「高市值、高股價的生技股正從新藥族群,轉到醫材類!」福邦證券經理王偉明觀察。他認為,近年歷經基亞、浩鼎事件,投資人開始注重有實質獲利的生投股。有能力賺逾一個股本,又能年年成長的績優股,受到矚目,康友就是一例。
康友董事長黃文烈在1990年代進入中國大陸,十多年來,收購20、30家國有企業,數量創下台商之最。他扭轉國企經營不善的頹勢,更是電子跨足生技業的例子。
近年來,康友還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商機,進軍印尼動物疫苗市場。
由於他在2003年後,陸續拿出3~4億人民幣,買下大陸國企,當康友回台上市,連審查的證期局官員都對他的致富之道,感到好奇。
在3C產業培養判斷力
來自苗栗縣的黃文烈白手起家。為人誠懇的他,和外國人做幾百萬美元生意,可以不用信用狀;他還收服大陸國企員工,接受台灣人的管理方式,進而在大陸醫療界占一席之地。
和技嘉董事長葉培城、副董事長劉明雄是大專同學的黃文烈,1980年代畢業之後,在電子、貿易公司工作不到兩年,受到當時創業風氣影響,便辭職和同學一起開公司,生產主機板、組板,「我們班有一半去創業!」他回憶。
時值個人電腦時代,台灣有人收購廢五金,秤重轉賣,有生意頭腦的他,看到美國的二手電腦、手機可以論件銷售,轉賣到大陸、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國家,便做起了廢3C生意。
「那些3C用品CP值其實很高,」他運用自己的電子知識,略事整修、組裝,不比新貨差,就能賣到好價錢。原來一個1美元的舊手機,在新興國家至少賣10美元,一台70、80美元的筆電,搖身一變,成了300、400美元的價值。
黃文烈說,收購廢3C不能測試,只能從厚厚的目錄知道是那些貨,有時候,連倉庫都不准看,就要立即決定是否出價、購買。如果判斷錯誤,損失不貲。
「做決策的時刻,會感到徬徨,」他還記得,第一次捧著30萬美元現金買貨時,兩手還會發抖!不過,憑著一次次經驗,訓練了膽識和判斷力,可以一次買幾百萬美元。
就這樣,累積了財富。1990年代後期,跟著朋友到大陸,遇上「國退民進」的政策,當時不少國企希望轉賣民間或外資。
建立大陸人管大陸人的模式
2003年,靠著昔日買廢3C培養的判斷力,他擊敗大陸和境外資金,用3.3億人民幣買下第一家國企。那是家生產化肥的公司,占地達600畝,面積大到他難以想像。
不同於一般台商,他不從台灣找人,反而建立大陸人治理大陸人的管理模式。
他認為,國企有優秀的人才,只是管理制度不好。於是,他先給大陸總經理加四倍薪,同時引進台灣的考核制度,每月每季對員工考評績效,核發獎金。
剛開始,許多員工抵制,直說,「我們做得好,不需要改,」他答說,「就是你們做不好,才會被我買!」
在新的考核制度下,員工知道新老闆玩真的,會換掉做不好的人,經過訓練,最後有八成人留下來。
經年累月,他們不但會使用電腦ERP系統,還成為黃文烈購買下一個國企的軍師。在當地員工的建議下,他陸續買下農產品、保健品、鞋、衣等多家國企。
2007年,黃文烈看到大陸人熱衷打點滴治頭痛、感冒,不僅藥房宅配輸液到民眾家裡施打,醫院還設立「輸液大廳」,全大陸一年要打120億瓶,於是,以4億人民幣收購生產輸液的華源國企,改為康友製藥。
這家位於安徽省六安市的藥廠雖有半世紀歷史,卻設備陳舊,效率不佳。他發現員工薪資偏低,就先加薪兩倍,讓他們願意專心工作。「員工如果養不活家人,就會用不當手法賺錢,反而危害企業!」他說。
「員工有經濟困難,老闆要幫忙,」員工如果家人生病住院、小孩交不出學費、買房缺錢,他都盡力協助。
進入東協,發展疫苗商機
輔導康友上市的建業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洪紹恒觀察,黃文烈十分體貼員工。例如,一旦知道女員工有懷孕計畫,聚餐時會提醒不能喝酒。
黃文烈體恤員工,他們的向心力是否經得起考驗?
2008年,就在黃文烈買下華源的第二年,依照合約,三年內必須遷到新廠址。除了兼顧蓋廠、維持生產、不能斷貨、持續銷售,還要申請GMP藥證,每個人忙加班。財務長章永鑒回憶,黃文烈若沒有號召力,這些事無法同步完成。
2011年,康友終於順利地拿到了藥證,新廠開始生產九種原料藥、55種輸液,營業額從此快速成長,每年成長最少1億人民幣(約4.7億台幣),成為大陸第六大輸液業者。
「衛生安全、自動化生產,」洪紹恒參觀後,留下深刻印象。
也因此,當大陸唯一的禽流感疫苗業者——哈爾濱維科生物想找合作工廠,董事長付朝陽欣賞黃文烈的判斷力和工作效率,兩人一拍即合,今年2月簽約,在印尼成立BPA公司,投資20億元,7月就到爪哇省茂物市設置動物疫苗工廠。
8月上旬,來到距離雅加達兩小時車程的工廠預定地,原本是一片林地,六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上,只見堆土機來回整地,預計從明年第四季起,將生產雞隻施打的禽流感疫苗。
黃文烈表示,印尼是回教國家,不吃豬肉,因此當地人吃大量雞肉,是世界第十大雞肉供應國。BPA董事施家貴分析,印尼養雞業者超過八成是華人,一天生產3200萬個雞蛋,很看好未來的疫苗發展。
在兩岸關係互動急凍的當下,康友、維科攜手合作,進入東協市場,堪稱是兩岸共創商機的模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