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電業自由化,電價能下降?

兩岸觀察

林祖嘉
user

林祖嘉

2016-08-30

瀏覽數 30,900+

電業自由化,電價能下降?
 

本文出自 2016 / 9月號雜誌 哈日新主張 風格就是商機

其實,電業自由化的確可以藉著競爭,來提升電廠及一些相關業務的效率,這是當然可能的,但是是否因此而能降低電價,我們認為大有問題,需要仔細的說明與討論。我們甚至認為電業自由化能否解決台灣供電的一些主要問題,可能都還需要深入討論,而且是否有其他更簡單更的解決方法,其實都值得進一步的去追究。

首先,台灣電業自由化有兩個主要的方向,第一個是把電業畫分成發電、輸配電、及售電等幾個部門。這也就是所謂的「廠網分工」,然而這是否代表需要把台電直接拆成幾個獨立的事業部,或是應該保留台電的「綜合業務」,這當是個重要課題,值得再深入研究。在產業經濟學上,這是一個很大且複雜的問題,因為這不但牽涉到企業垂直或水平分割,而且還包括公營與民營市場競爭的問題,此處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此一複雜的問題。

台灣電價是政府長期補貼的結果

另外一個主要方向,就是因輸配電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性,所以應該由一家國營事業來獨佔經營,而發電及售電的部門則可交給市場,讓民間自行去決定是興建獨立電廠(IPP),或自由的去市場上買電或賣電。因為IPP並沒有規模報酬遞增的問題,因此一般人都同意政府應該開放讓IPP自由的去設置,讓民間電廠自由的去選擇發電方式,然後自由的去售電等。其實,我國早就開放IPP讓民間自由的去設立,只是他們發的電必需賣給台電,讓台電去統一的輸配。且電價是由台電與這些IPP事前就依契約定好,因此這不是市場決定的價格;另外,台電出售給民間的各種用電,則由價格公式來決定,所以這也不是市場決定的價格。

同時,更重要的是,傳統上,我們在決定電價時,有所謂「亞鄰最低價」的精神,也就是希望政府提供的價格是亞洲鄰國中最低的,如此才可保持產業競爭力!這是本文要先特別說明的,雖然台灣基本能源99%依賴進口,但我們的電價幾乎是亞洲地區最低的!也就是說,長久以來,台灣電價就不是市場價格,而是政府長期大幅補貼的結果。

電業自由化,最終圖利民間電廠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現在再讓我們來看看,如果真的把IPP完全自由開放,讓所有的IPP自由的選擇發電方式,然後准許他們得以在市場上自由的售電,如此一來,對於國內的電價可能會產生什麼效果?

首先,這些民間IPP一定會選擇最有效率的發電方式,簡單說,就是成本最低的方式,當然不會是用天然瓦斯或是風力或其他再生能源,因為成本太高了(除非政府另外有補貼),而最廉價的發電方式就是傳統的燃煤發電。現存的所有民間IPP都是燃煤發電,就是最簡單的證明。(當然,大家都知道其實真正最廉價是核能發電,但這顯然已不是目前政府的選項之一。)這其實就是台灣目前發電情況,因為核四封存,核一廠的機組不得重新啟用,為應付用電需求,只好讓火力電廠努力發電,結果大大提高CO2排放,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嗎?

接著讓我們來進一步探討電業自由化以後,台灣的電價可能會下降嗎?首先,經濟學原理談到開放競爭,可以提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於是使得市場價格也跟著下降。此一邏輯只有在完全競爭市場下才能成立,在其他型態的市場則不一定。比方說,如果是寡占市場,則很可能會因為廠商之間的聯合行為(或是其他的許多理由),而使得價格高居不下,因為寡佔市場是最不喜歡用「價格競爭」的,這是大一經濟學的基本知識!請問,發電廠的規模會很小嗎?發電廠的數目會很多嗎?他們可能會是完全競爭嗎?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簡單的說,這些電廠是嘗試用最低的成本去發電,然後,對不起,電價是不可能因為競爭而調降的,最終的結果就是這些民間的電廠大賺其錢!

再讓我們看看台灣已經實施多年的油品市場自由化的結果,來感覺一下電業自由化的結果可能會是如何。台灣在1990年代中期開放油品市場,並且開放民營煉油廠。但因為石油業法要求煉油廠的規模很大,結果造成只有台塑石油一家進入市場,直到現在。(其中也曾經有過國際油公司來台銷售進口的成品油,但是都因為缺乏通路而最終退出市場。)民間的台塑石油效率的確比國營的中油公司高很多,但兩家油品價格卻始終很接近。

放棄核電,就得面對電價上漲

台塑從來就不會因為效率比中油高,所以嘗試要把價格降下來,然後可以搶食中油的市場,因為他們一方面不容易到中油的通路,另一方面,他們現在每年可以享有四、五百億的淨利,遠高於中油平時約200億左右的利潤。此種長期存在的利潤,完全被台塑石油所享有,反應的就是他們比中油更高的效率!但是,台塑石油在商言商,他們當然不會因為利潤太多,所以把油價訂的比中油低很多,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後,我們要說明的是,台灣面對電力供給不足的潛在風險,主要原因在於現在政府堅持「廢核」的理念。這是執政黨選擇,不論贊成與否,至少應尊重他們的選擇。然而,在轉向其他發電方式時,其成本一定遠高於核能發電,不論是太陽能、風力或是LNG的發電成本都遠遠的高於現在的售電價格,即使是火力發電,成本也遠高於核電,而且還有大量排放CO2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要國人放棄核電,政府就需要有能力去說服國人必需面對電價上漲的問題。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的勇於承擔的責任,怎麼可能主其事的經濟部長還想要用電業自由化的理想,用畫大餅的方式來愚弄人民?未來台灣的電價還可能會降低?難道「亞鄰最低價」還不夠,還要「全球最低價」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