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於篇幅,底下僅用條列的方式,整理說明15年來文創產業發展條件的變化:從創意市集到電子商務、從大型展會到選品店、從傳統媒體到社群媒體、從投資獎勵到群眾募資、從產業園區到創意街區、從B to B/B to C到P to P、從異業結合到協同合作、從物流通路到物聯網、從長尾理論到大數據、從設計思考到人工智慧、從prosumer到maker、從金融資本主義到新進步主義、從社區營造到社會企業等。「從……到……」的文字寫法,並非主張某項發展條件消失,另一項新的條件取而代之;其主要想要表達的是,新興力量的崛起,正在顛覆既有的思惟與做法。
對整體文創產業而言,這些巨大變化不只可創造可觀發展機會,同時也帶來可怕的挑戰威脅。市場競爭原本就非常殘酷,尤其對無法適應新環境變化的經營者更是無情。如何加強時代變遷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是現今文創工作者的一大考題。
文創政策需要時代的創新力
令人擔憂的是,5月上台的新政府能否經得起時代變遷的考驗?一方面,新政府所揭櫫的五大創新產業政策內容,已經不見文創產業的身影(不要忘了,文創產業是當年陳水扁執政時期的亮點政策);另一方面,既有的政策在制定時,多半並未將時代變遷的因素納入考量,它們在面對變革的局面往往只能束手無策。如果新政府不積極針對大環境的變化,提出新的推動藍圖與戰略作為,我們可以預期,政策困局很快就會發生。
全球文創產業正在轉型與升級中。想要擁有競爭優勢,決策者必須充分掌握新的產業趨勢。從上述相關龐雜的事件與現象中,可以歸納出下列五大新的發展趨勢課題:
第一,新產業風暴(又)將來臨。在1990年代,數位化曾經為文創產業,尤其是出版、流行音樂、電視、電影等,帶來摧毀性的破壞(從創作方式到消費行為),引發產業鏈劇烈的改變。經過20年左右的重建,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產業鏈即將又要遭受重大的衝擊。這次的破壞力是來自於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所謂的「智能」新科技。
新產業風暴的核心將是工作機會的消失(或轉化)。根據英國智庫Nesta最新研究報告,每10位高階創意工作者,就有1.5位左右的工作機會被機器人取代。注意,當「高階」創意人都受到威脅時,其他創意工作者的處境,一定更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