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掌農委會不到兩個月,已拋出令幕僚「驚豔」的想法。
當民進黨立委希望他提出大翻轉的農業政策時,他務實地說,這種期待有點過度,只能微調。因為政府財政困窘,又有人口老化、耕地面積狹小,但他將優先解決小農問題,只要農村活得好,人口自然回流。
在他看來,農業正迎來轉型契機。他指出,年輕人如果願意用新的概念經營,摒除過去大量施藥、施肥的慣行農法。小農、青農將是堅守土地的尖兵、支撐台灣的骨幹。
特別是氣候變遷議題。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2015年巴黎峰會提出「千分之四」倡議,讓土壤成為減緩全球暖化的「碳儲存器」。全球每年如能在土壤中增加千分之四的有機物質(如農作物殘餘物)儲量,就可抵消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曹啟鴻認為,土壤是最好的減碳工具,正在苦惱如何減碳的大企業,應該感謝農民、農地。農委會將全力輔導農民往友善大地、永續農業發展,五至十年內會成為顯學。農民將來會有更多話語權,是貢獻人類、地球的尖兵。
「農業新時代已來臨,我鼓勵青年大量投入農村,」曹啟鴻重新定位農業。以下是訪談摘要:
10年至少培育3萬年輕農民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農村一直被認為是「村的」(台語發音類似「多餘」意思),面臨人口老化、外移,你會推出新農村政策嗎?
曹啟鴻答(以下簡稱答):農村至少要先止血。過去發展農村再生都是以社區為單位,已達頂點。根據我縣長的經驗,社區發展協會很難再進步,必須連結年輕人。
將來農村再生要跳脫社區,以社群方式來發展產業,不再是某某鄉、某某村。例如有個豬肉品牌「快樂豬」的聯盟,原來只有雲林十家豬農,後來彰化也加入十家,這就是產業社群,社群間即時交換經驗,快速進步。
另外,也有一群年輕人組成生物炭聯盟。這次台東大風災,我請環保局碾碎漂流木或倒下的樹,讓這群年輕人製作成生物炭,供當地使用。透過生物炭的伙伴連結,形成一種新社區。
社區不再是同住一範疇內,而是擁有共同生活經驗的概念,網路可以連結大家的生活經驗、農作物,從事知識交流。透過網路,串連農企業、合作社等,創造更多合作品項,像肉粽一樣,一拎一大串,就能夠發展出許多產業社群。
問:你認為農再必須大翻轉,改採產業為核心的社群?
答:就是要以這種概念重新出發。依照台灣的產業結構,不應再說農村了,大部分農村居民,工作都在外面,應該說是鄉村。
但鄉村又不是農委會輔導的範圍,所以要抓出農業範圍跟產業,串連不同地區的從農人口,才推出農業相關產業社群。
許多人都想效法紐西蘭奇異果的成功經驗,統一施肥、用藥、採收、行銷,台灣也漸漸往這種模式靠攏。
例如屏東鹽埔鄉、里港都成立合作社,聚集不同村落約50公頃農地,共同遵守規定,執行生產履歷,小農變成中衛體系一環,就是跨越村里的產業社群。
問:目前農村仍以老農居多,這種模式可行性高嗎?
答:過去老農擔心技術外流,年輕一代不同,例如屏東「鳳梨王子」郭智偉,我們輔導他成長,他愈來愈有信心,成立合作社,很多年輕人加入,形成大體系,可以從事鳳梨加工,或是將過剩的鳳梨用冷凍技術保存。
問:你認為產業社群的新概念,可以解決農村的問題嗎?
答:農村問題是有點來不及解決了,但現在不做更來不及。根據勞動部民國105年調查資料,未來十年農業勞動人口將減少9至11萬人,農委會要在未來10年培育至少3萬名專業、年輕農民。只補3萬人,主要是不想讓耕地面積愈來愈小。
特別要運用農業專業分工以及高科技。例如70幾歲的老農只要打插秧、施肥、收割三通電話,就可以讓良田有好收成。台灣農業專業代工已成熟,再運用自動化設備減少工時,就能解決從農人口下降的問題。
例如有一位老農研發蒜頭採收機,一台機器可以抵80個人力。毛豆業者進口法國的機器,幾十公頃一天採收完成,從殺青、冷凍到包裝四小時完成。
農村問題要跨大全民參與
問:農村再造已推動10、20年,你若想從社區轉型成產業社群,很難一步到位,原來的工作還會持續嗎?
答:基礎工作還是要做,但要認清農業不再是只有農民的農業了,也不只是供應都會人吃的農業。跟景觀、心靈,甚至氣候變遷都有關,是全民的農業。
將來非農民要參與農業,方式有很多,例如帶民眾到農村吃喝玩樂兼長知識,是一種參與。還有安全農業的參與式認證,有些農場雖未經第三方驗證,因為消費者親自到農村看,知道農民製造的資材都是安全的,建立長期信賴關係,也是種參與,台灣應從建立對土地的信任關係開始。
問:新政策,會不會讓現有的社區推動者感到不安?
答:目前較少受選舉洗禮的新一代,可開始思索用另外一種模式來經營社區,是個好機會。已被輔導成功的社區仍要維持,只是資源不像過去那麼多,例如有些社區基於某些原因,過去拿了上億經費,以後未必要這樣做。
跟生活品質相關的項目還是要做,但有些如涼亭過多,變成負擔,就要調整,尤其因應人口老化,要優先思考補齊老化設施,規劃高齡友善社區等真正迫切的項目才對。
畢竟想吸引遊客,鄉村破破爛爛、養豬場所很臭都不行,都要改善。只是優先發展產業,經濟好了,自然帶來人潮。最終希望年輕人返鄉,讓農村活化。